隐藏式门把手自从在汽车流行以来,一直是行业内充满争议的设计。
特斯拉把这个设计标配,用自己光环推动这项设计和未来感(科技馆)与设计美学,但同时也暴露出在安全性、可靠性、维护成本上的明显不足。
近期,美国交通安全监管部门对特斯拉Model Y车门把手故障展开调查,而国内也传出新的国家标准即将对全隐藏式门把手进行严格规定的消息。
随着全球范围内对隐藏式门把手的调查和安全规定,这可能即将迎来很大的变化。我们从技术原理、失效模式、产业趋势与监管动向四个内容来仔细谈谈。
Part 1、技术解析与失效模式:好看和安全的冲突
隐藏式门把手最早出现在早期版本的奔驰300SL上,真正普及是在2012年特斯拉Model S的量产,这台车漂亮的设计(标志性设计),很快成为新能源车的“科技符号”。
许多车企选择跟进,表面上空气动力学的宣传点,更是出于市场认知的我和特斯拉一样的“标签效应”。
所以我们分析下来,隐藏式门把手的初衷,是在外观上追求简洁与平滑,同时通过减少外部突起实现微弱的空气动力学优化,这优势没多少的。
常见形式包括按压翘板式、自动弹出式和半隐藏式,不同车企也在此基础上进行变体设计。当然这种设计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出诸多问题。
●?日常使用的复杂化。
传统门把手的操作直观明了,而隐藏式门把手往往需要特定的动作逻辑,事实上很多老人家面对不同的网约车,都不知道怎么开门,这些不同的车被打过来以后就让人犯难,特斯拉Model 3需要按压后端再拉起前端,丰田bZ3则是下翻开启,小米车型则采用上推再按的方式。
操作方式的差异,使得在网约车场景下,用户在不同车辆之间切换时需要重新适应,对于老年人或紧急情况下的乘客更容易造成困惑。
●?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问题。
在北方严寒地区,隐藏式门把手常常被冻住,用户不得不用热水、吹风机甚至敲击方式才能打开车门。
这个事情在北美影响很大,当然在中国也确实影响了北方的车辆的使用体验,也在紧急情况下增加了风险,所以东北卖不好电车。
●?更为关键的是安全性隐患。
电动弹出式门把手依赖电机与低压电系统驱动,在车辆碰撞后若电源中断,极有可能无法弹出。
虽然法规要求车辆在碰撞后应自动解锁,但解锁并不等于门把手能够弹出。若电机受损、线路断裂,车门可能无法从外部开启,从而延误救援。
中保研的碰撞测试数据显示,电子门把手的开启成功率仅为67%,明显低于传统机械把手的98%。
门把手系统的复杂性显著增加。为了实现弹出功能,车门内部需要额外的电机、传感器和线路,带来重量增加与潜在故障点。
一旦出现电机润滑不足、齿轮损坏或电容失效,门把手就可能无法使用。更换成本也显著提高,隐藏式门把手的维修费用往往在数百元至上千元,而传统机械把手仅需百元左右即可解决。
事实上,这么多技术细节揭示出一个核心矛盾:为了追求好看(所谓的视觉上的“高级感”),车企付出了结构复杂化与安全性降低的代价,车企当然很难说我不是用户型企业,为了好看(美学诉求)和用户过不去,这里的工程可靠性的冲突,在隐藏式门把手上就是个死结,也确实是需要法规来给大家说这样是不是可以。
Part 2、产业趋势与监管收紧
这种潮流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囚徒困境”,当大部分车企都开始都采用隐藏式设计时,车企如果守旧,都会面临被消费者认为“落伍”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车企内部研发团队清楚其中的安全隐患(当然合资企业肯定要慢一些,抵抗力量比较强),大部分中国车企难以主动放弃,隐藏式门把手成为汽车设计内卷的产物。
中国和美国的监管层的介入正在改变这一局面,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对17.4万辆特斯拉Model Y展开调查,原因正是电子门把手失效导致用户无法开门的报告。
在部分案例中,父母不得不砸窗才能重新进入车内。这类事件将设计问题直接转化为公共安全议题,监管部门不得不启动程序,后续不排除强制召回。
在中国,工信部早在2024年就启动了《汽车车门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的修订意见征集,重点针对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隐患,现在可能将在2027年起全面禁止不带机械冗余的隐藏式门把手(必须具备机械冗余),电子部分失效,外部仍然能够通过机械方式开门。
从国际趋势来看,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已宣布,自2026年起,如果车辆的关键功能完全依赖触摸屏而缺乏物理冗余,将无法获得五星评级。
全球的监管正在逐步强化一个基本逻辑,当前的很多创新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实践,需要考虑安全性验证后,该改回来还是需要改回来,背离安全和可靠性的创新,终究难以在市场上长期存续。
小结
隐藏式门把手的兴衰,是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一段颇具象征性的故事,好看是核心竞争力,但是在日常使用和安全事故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肯定是要安全为优先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