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大众集团标准化电芯开始生产!能否追赶中国速度?

09/19 10:00
439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2025年慕尼黑车展上,大众集团兑现了之前电池的生产目标:子公司PowerCo研发的“标准化电芯”(Unified Cell,简称UC)要准备开始生产了。

这款大众定义尺寸和规格的方形电池将于2026年装到平价电动车上,到2030年覆盖大众80%的电动车型,支持NMC、LFP、钠离子和未来固态电池等多种化学体系。

相比大众之前MEB平台的模组化设计,UC强调灵活性和成本控制,试图在性能与规模化之间找到平衡。

但面对中国电池厂商的电芯的创新和规模优势,大众的“多路并进”能否突围?大众自建电池厂和电池规格是否还有优势?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一下。

UC电芯的诞生,是大众对MEB平台有关电池部分的一些调整,MEB靠标准模组简化开发,怎么说呢,随着中国围绕CTP、CTB和CTC的考虑,定义模组的尺寸没有意义了。

UC电芯选择方壳的尺寸,短于国内590mm长刀电芯,能适配不同容量和车型,从大众到保时捷无缝切换,降低研发和生产复杂度。

通过采用CTP技术,直接将电芯封装进电池包,省去中间模组,零部件减少20%,体积能量密度达660 Wh/L,较MEB提升10%。

顶部冷却和侧置泄压阀设计借鉴国内短刀电芯,散热紧凑,UC更注重兼容性。

从下面的电池包里,我们可以来分解下

◎?电芯形态与尺寸 :这个尺寸的考虑是电芯纵列布置,电池包的宽度分解为3颗电芯,国内的短刀电芯一般是这个宽度分为2颗电芯 。

◎?集成效率:这里也能看得出来,这里是考虑合理尺寸电芯提升适配性,可适应更多车型的电池包的设计需求。

◎?热管理方案:采用刀片类电芯常见的 “顶部冷却” 方案,可扩展为 “顶部 + 底部双冷板” 设计 热失控防护。

◎?电芯泄爆阀:在电芯的考虑的位置上侧向布置,使得水平喷发,重点考虑相邻电芯之间的热扩散。

这类设计在宁德时代NP3.0设计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参考和对比。

大众的电池战略围绕UC电芯展开,兼顾生产规模和技术多样性。

产能方面,德国萨尔茨吉特工厂即将量产UC,西班牙瓦伦西亚和加拿大工厂分别于2026年和2027年投产,构建欧美双核供应网,满足本地化政策和供应链安全需求。

大众还外包一半的需求给国轩高科、宁德时代、三星SDI和LG新能源,结合自建工厂,计划到2030年实现年产240 GWh,覆盖全球200万辆纯电动汽车的需求。

技术路线上,UC电芯支持多化学体系:

◎?2026年起:NMC电芯主打高端车型,能量密度约300 Wh/kg,满足性能需求。

◎?2027年起:LFP电芯用于平价车型,成本降30%,循环寿命超2000次。

◎?2028年后:钠离子电芯降低原材料依赖,低温性能提升20%。

◎?2030年后:与QuantumScape合作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有望达450 Wh/kg,2025车展已展示摩托车样机,距量产仍需3-5年。

这种多线并进策略分散了技术风险,确保大众能快速切换化学体系。

小结

在中国,电芯技术的进步并没有那么快,这两年主要是供应链快速降本,电芯把快充、寿命和各种短板给补上了,大众的这个电芯能否吸收中国电池产业链的优点是最重要的,光靠欧洲这边是不可能设计出一个好电芯的。

我们可以期待一下,随着欧洲汽车产业开始深度依靠中国电芯产业链会怎么样。光靠欧洲自己肯定是不行的,依托于中国从材料、设备到电芯生产端,形成一个合作的机制,可能是很重要的生存模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模式对中国企业来说是好事,也不需要那么卷来求生存。

大众汽车

大众汽车

大众汽车集团是中国汽车工业最早、最成功的国际合作伙伴之一,伴随中国汽车工业成长近四十年。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始终致力于成为中国社会最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在为消费者提供可靠、高质量产品与服务的同时,更以支持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己任。

大众汽车集团是中国汽车工业最早、最成功的国际合作伙伴之一,伴随中国汽车工业成长近四十年。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始终致力于成为中国社会最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在为消费者提供可靠、高质量产品与服务的同时,更以支持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己任。收起

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登录即可解锁
  • 海量技术文章
  • 设计资源下载
  • 产业链客户资源
  • 写文章/发需求
立即登录

笔者 朱玉龙,一名汽车行业的工程师,2008年入行,做的是让人看不透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我学的是测试和电路,从汽车电子硬件开始起步,现在在做子系统和产品方面的工作。汽车产业虽然已经被人视为夕阳产业,不过我相信未来衣食住行中的行,汽车仍是实现个人自由的不二工具,愿在汽车电子电气的工程方面耕耘和努力,更愿与同行和感兴趣的朋友分享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