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天,沃尔沃推出了一款不太张扬、但信息量极大的混动SUV——XC70。XC70是第一款基于SMA超级混动架构打造的中大型车型,这款产品的问世标志着沃尔沃在现阶段油车和电车之间技术布局上的一次阶段性交卷。
在一连串不太好记的技术名词背后,是沃尔沃对“混动”这件事的重新定义: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给油车加电”,而是从电驱逻辑出发,建立一个动力系统全周期参与的新架构。
从三电机构型到3DHT变速箱,再到七种驱动模式与完整的能量管理链路,这台车的开发逻辑是一种面向中国市场,推出全工况适应能力的产品。
在行业里,这类混动系统并不多见,通过层层配合把复杂的事情做得有序。从架构设计到驾驶体验,XC70更像是一台技术组深思熟虑后“慢慢推出来”的产品 。
Part 1
从“模块化”到“协同化”:沃尔沃混动架构
沃尔沃通过XC70所搭载的超级混动系统,是一套兼顾动力性能、能源效率与智能化体验的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在可扩展性和通用性上延续了沃尔沃的一贯优势。
其“三电机+3DHT+七模控制”的硬件组合,在动力架构、驾驶感受、续航效率、智能交互和场景适配方面,打破传统插混、增程和纯电各自的技术边界,通过一整套高度协同的动力系统与能量控制策略,构建了区别于传统插混的产品形态,这是一套无明显短板的“全能型”新能源系统。
沃尔沃在XC70上采用P1+P2+P4的三电机布置,将串联、并联、四驱、发电、制动能量回收等全部功能统一融合的系统。
三个电机在不同模式下承担不同角色。
◎?P1电机作为发电与起步电源,直接联通发动机曲轴,可高效回收发动机制动能量;
◎?P2布置于变速箱输入端,是主驱动电机,负责日常行驶;
◎?而P4电机位于后桥,提供电动四驱能力及横向扭矩矢量分配。
XC70的七模混动策略是在控制逻辑上对多电机架构的充分释放,包括纯电、串联、并联、全功率输出、直驱、怠速补能和能量回收等。
各模式切换依据驾驶状态、电池电量、路况与负载进行动态决策:
◎?城区拥堵或短途通勤场景优先采用P2/P4电机驱动的纯电或串联模式,实现低能耗与静谧性;
◎?高速或长途场景则通过发动机直驱或并联模式提供动力,以提高热效率;
◎?极限超车或坡道工况下,进入三电机+发动机的全功率输出模式;
◎?下坡滑行或制动阶段,通过P2/P4电机进行能量回收,提高电能利用率。
这种“动态调度+能效优先”的七模策略,使整车始终运行于效率与体验的平衡区间,同时缓解了传统插混在亏电状态下油耗迅速升高的问题,如此复杂的多模切换,对整车控制器提出极高要求。
尤其是在串联到并联、以及电驱到油驱切换过程中,须依靠精细的扭矩补偿策略,将电机瞬时输出用于平衡发动机的转速波动,确保整车行驶过程的平顺性和响应一致性。
SMA架构的关键零部件是3DHT变速箱,3DHT变速箱是整套系统的大脑,承担了动力源之间的耦合切换任务,能够实现多档位的动力调节和模式平滑切换,兼顾发动机与电机输出的连续性与效率,有效避免传统混动车型在串联-并联之间切换时的动力中断或响应迟滞问题。
为实现结构紧凑且响应迅速,沃尔沃采用了高效同步器与低粘度润滑油,降低换挡摩擦,并通过模态分析减少啮合噪声,在电驱主导的场景下尤为重要,避免因机械共振影响纯电驾驶的静谧性体验。
XC70官方给出的综合性能数据显示,其两驱版在亏电状态下的油耗为5.85L/100km,四驱版为6.55L/100km,在同级混动车型中处于领先水平。
纯电续航可达200+km,在CLTC工况下支持城市“周充”通勤逻辑;而综合续航超过1200km,则覆盖长途出行需求。
从动力角度来看,百公里加速5秒级的性能表现,加上理论最高车速240km/h(电子限制180km/h以保障行驶安全),实现了插混系统难得的性能与经济性兼顾。
两驱版本即便在亏电状态SOC较低状态下,WLTC油耗仍可控制在5.85L/100km,沃尔沃的工程师用这个数据让大家看到了高度集成的系统优化效果。
这套混动系统,是基础,是沃尔沃给中国市场的动力系统答卷。
Part 2
智能体验与系统安全的全场景支撑能力
2025年,智能化已经是中国汽车产品的硬性的要求。在硬件基础之外,XC70将更多能力通过智能系统封装,延伸至用户体验层面。
除了动力系统的优化,XC70还在智能化体验与功能场景适配方面作出系统性提升,逐步摆脱传统插混“只管动力不管交互”的局限。
●?场景助手系统:从规则到能力的开放式定义
XC70采用了基于原子能力组合的场景助手系统,预设如“妈妈模式”“露营模式”等多个常用情境,但更具工程价值的是其开放的“条件-执行”规则引擎。
通过多维度车端传感器,用户可自主设定组合逻辑,如天气变化、车门开启、电量状态等,联动空调、媒体、照明等子系统实现自动化场景切换。
系统还支持可视化界面操作,无需编程即可构建复杂逻辑,使个性化体验落地更为普及。
高度可定制的场景助手系统,不再依赖预设的固定功能,而是基于“原子能力”的模块封装。
每一个控制动作(如风向调节、音量调节、座椅加热)都可被抽象为“原子”,通过用户自定义组合。背后则依赖于边缘计算与轻量化规则引擎,将响应逻辑部署至车载MCU,确保低延迟(<100ms)触发。
当外部温度高于30℃且检测到副驾座椅为儿童乘客,系统将自动关闭副驾出风口并调整风向避免直吹;在露营模式中,车载系统将自动调节外部照明、开启后备厢对外放电,并降低车内空调功率以维持SOC冗余。
车载AI系统内置轻量化大模型,能够在有限算力下支持多轮对话、百科查询、实时新闻解读等功能。结合车辆知识图谱,系统还可实现车辆状态解释、功能建议等智能“车书”服务,强化了人车之间的主动交互属性。
在架构层面,结合边缘计算与联邦学习机制,系统持续进化能力较强,在保持数据本地隐私的前提下可进行个性化迭代。
●?智能驾驶系统的感知与决策冗余
XC70首发搭载高速NPA功能,支持0-150km/h全速域的车道居中、自动避让、上下匝道等功能。该系统采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多摄像头的感知融合方案,在城市化道路中已可覆盖主流L2+辅助场景。
在匝道场景中,通过高精地图预判曲率数据,可在进入匝道500m前开始预减速,自动将车速从高速状态调整至适配弯道半径的安全值,有效降低侧翻和推头风险。此类策略体现出沃尔沃一贯的“安全优先”技术导向。
XC70的智能驾驶辅助已覆盖0-150km/h全速域,具备自动变道、避让、匝道进出、弯道减速等核心功能,通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冗余布局,增强对复杂场景的感知冗余。
泊车系统也实现对多种异形车位的自动识别和路径规划,支持遥控泊入泊出和“直进直出”操作,大幅提升狭窄空间下的泊车便捷性。
遥控泊车方面,系统通过UWB与蓝牙信标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5cm),同时利用鱼眼摄像头与超声波雷达识别车位内细小障碍,能在车主站在车外的情况下完成复杂泊入过程。
Part 3
沃尔沃混动技术的“新”与“不同”
沃尔沃的传统混动车型,电池容量比现在的小,电驱参与度有限。而此次则以电驱为中心设计,发动机在整个驱动逻辑中处于辅助地位。
相比上一代插电混动车型,SMA架构具备以下关键的变化:
◎?平台化程度更高:SMA架构自诞生即为混动而生,具备从中型到大型车型的拓展性,支持两驱四驱、纯电扩展等多种产品形态。
◎?电驱主导结构:以P2为主驱,P4补充四驱,P1实现发电和辅助,形成全链条电气驱动逻辑,弥补传统插混在动态响应与NVH方面的短板。
◎?3DHT与三电机深度集成:相比双电机+单挡方案,3DHT更易控制发动机工况与功率曲线,适配全场景工况。
◎?智能化打通能量与功能体验:通过原子能力与场景助手,沃尔沃将智能体验从“功能触发”向“行为感知”过渡,形成更加自然的人车交互。
沃尔沃在XC70上所展现的混动系统,从架构定义到场景落地,技术核心在于全局协同的均衡。这种系统性思维,贯穿于SMA架构的模块化设计、多模驱动协同、电池放电保护、智能辅助驾驶决策等各个环节。
小结
XC70不是一款容易用几句话讲清楚的车型,技术重心不是集中在某一个硬件,而是体现在整套架构对协同效率的追求,沃尔沃更在意的是每个部件如何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更多时候是在用一套稳定、有余地的系统逻辑完成工作。这也符合沃尔沃一贯的产品节奏,在每一次技术转型上,都尽量把系统打磨得完整、靠谱、清楚。这种不走捷径的技术路径,比任何一场亮眼发布会都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