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权威媒体报道,相关部门近期将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基础电信企业正式发放卫星互联网业务牌照。除传统运营商外,中国卫星网络集团与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亦在首批牌照名单之中。
客观地说,从国际卫星互联网的发展进度来看,我国牌照的发放相对有些滞后,但在国内,卫星互联网牌照属于 A13 类基础电信业务资质,门槛极高,比如,要求国有控股超 51%、注册资本最低 1 亿元,还得通过 180 天技术、资源审查,有效期 5-10 年,此外应该还有一些安全性的考察,所以,这个时间进度也在计划之内。
据当前流出的消息看,和以往卫星牌照不同,这次聚焦低轨卫星星座,明确了运营主体、轨道资源、业务范围等核心问题,这标志着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正式从水下建设期迈入水上的商业化运营期,而放眼未来10年,这将是一片万亿级的市场。
而事实上,包括三大运营商在内的潜在“获牌者”已经在加速发力!
- 01 - 牌照落地:政策驱动下的产业拐点
卫星互联网牌照的发放并非简单的开绿灯,而是我国在战略层面统筹资源、抢占未来通信高地的关键一步。根据工信部《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牌照将聚焦于低轨卫星互联网的规模化组网和商业化落地,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推动手机直连卫星等新兴应用普及。此次牌照发放的核心逻辑,既是为了满足国际电信联盟(ITU)“先登先占”的轨道资源规则,也是为我国在6G时代构建全球覆盖的通信网络夯实基础。
牌照的落地将直接激活产业链上下游。当前,我国两大巨型星座——中国星网主导的GW星座(规划1.3万颗卫星)和上海垣信的千帆星座(规划1.5万颗卫星)已进入密集组网阶段。仅在7月至8月期间,GW星座就完成了五批共38颗卫星的发射,发射间隔从过去的1-2个月缩短至3-5天。这种火箭式组网节奏,既是对国际规则的回应,也预示着我国正以“国家队+地方队”双轮驱动模式加速推进卫星互联网建设。
- 02 - 三大运营商:从地面走向星空
对于三大电信运营商而言,卫星互联网牌照的发放是一次重新定义行业格局的机会。过去,它们在地面移动通信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面对低轨卫星通信的颠覆性潜力,运营商们早已开始布局。
中国电信凭借独家运营的天通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率先在手机直连卫星领域取得突破。2024年推出的“汽车直连卫星”服务和2025年与老挝通信公司合作的海外业务,标志着其卫星通信能力开始出海。此次牌照发放后,中国电信有望进一步整合地面5G和卫星资源,打造覆盖偏远地区、海洋和航空的无死角通信网络。
中国移动则以技术验证为核心,通过“中国移动01星”和“星核验证星”探索5G/6G与卫星通信的融合路径。其提出的“天地一体网(STCN)”创新体系,通过减少卫星数量和单星成本,为商业化落地提供了更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据了解,中国移动后续仍有更多的卫星发射计划。
中国联通的布局更具生态化特征。其“联通星系”四颗低轨卫星近日顺利入轨(包括国内首颗具备3GPP窄带物联通信能力的卫星),以及与吉利、时空道宇等企业在车联网领域的合作,显示其试图通过卫星+物联网、卫星+车联网等垂直场景打开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运营商的“地面优势”将成为其在卫星互联网时代的最大护城河。庞大的用户基数、成熟的政企客户资源和覆盖全国的地面网络,使其能够快速将卫星通信服务嵌入现有业务体系。例如,手机直连卫星业务可直接依托运营商的终端销售和服务渠道推广,而卫星物联网则能与智慧城市、智慧农业等场景深度融合。
- 03 - 三大运营商的卫星互联网运营模式将会如何?
有人猜测,卫星互联网拍照发放后,三大运营商会不会启动卫星发射潮,就像5G拍照发放后开始5G网络大建设一样?
我认为基本不可能。
工信部的牌照旨在推动卫星通信与地面网络的融合,而非鼓励重复建设。所以,我认为,三大运营商的牌照权限更偏向业务运营(如手机直连卫星、物联网服务),而非基础设施建设。三大运营商获得卫星互联网牌照后,核心任务是将卫星通信能力融入现有地面网络,拓展应用场景,而非直接参与卫星制造和发射。
一方面,卫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较高的成本与技术壁垒,运营商难以独立承担。比如,一颗低轨卫星的制造成本约为数千万至上亿元,而发射成本同样不菲。以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为例,单次发射成本约5000万美元(约3.6亿元人民币),且我国目前尚未实现火箭回收,成本更高。此外,卫星组网需解决轨道设计、星间通信、地面基站建设、终端设备适配等复杂问题。中国星网和上海垣信已具备相关技术积累,而运营商在卫星领域缺乏经验,更倾向于通过合作共享资源。
另一方面,中国星网和上海垣信的巨型星座已覆盖我国需求,若三大运营商均自建星座,可能导致重复投资和频谱资源浪费,运营商更可能通过“共建共享”模式降低成本。
中国星网作为我国卫星互联网的“国家队”,负责建设GW星座(规划1.3万颗卫星),并已进入密集组网阶段。从2025年7月至8月,中国星网在22天内完成了5组38颗卫星的发射,发射效率显著提升。其技术储备和国家级资源整合能力,使其成为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的核心力量。
上海垣信主导的“千帆星座”规划部署1.5万颗卫星,目前已完成648颗卫星的区域覆盖目标,并计划在2027年实现全球覆盖。其市场化运作能力和海外业务验证(如与巴西、马来西亚的合作),也使其成为我国卫星互联网的重要参与者。
因此,我认为,三大运营商不会自行发射上万颗卫星,而是会依托中国星网、上海垣信等专业卫星运营商的星座资源,通过合作或租赁方式,将卫星通信能力融入地面网络,重点拓展以下场景:
1. 手机直连卫星:解决偏远地区、海洋、航空的通信覆盖问题。
2. 物联网与车联网:通过卫星物联网监测农业、能源、物流等场景。
3. 应急通信:在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中提供备用通信网络。
4.6G融合:探索卫星与地面6G网络的协同发展。
未来,我国卫星互联网的商业化进程将呈现“国家队主导组网,运营商赋能场景,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格局,三大运营商较量的重点应该是如何将卫星通信能力融入现有地面网络,拓展应用场景,为客户提供更高价值的网络服务。
至于在这场新的较量中谁将胜出,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