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为什么感觉运营商一点没吃上AI的红利?

09/13 14:00
236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9月10日,甲骨文公司股价暴涨36%,市值来到9222.24亿美元,一夜之间涨了2439亿美元,相当于1.74万亿人民币,涨出了一个中国石油,三分之二个中国移动

而甲骨文之所以有如此疯狂的表现,主要有2个原因:1、巨额订单。未实现履约义务(RPO)达4550亿美元,同比激增359%,主要来自与OpenAI等大型AI公司的数据中心建设合同。2、云业务预期暴增。预计2026财年云基础设施收入增长77%至180亿美元,未来四年将进一步增至1440亿美元,增长8倍。

这确实太劲爆了,完全吃足了AI的红利,业绩暴增的同时还彻底打开了未来5年的成长空间。

而在国内,阿里、百度等企业也吃上了AI的红利,实现了爆炸式增长,比如,阿里巴巴集团整体收入同比稳健增长10%,净利润同比增长76%,其中,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长加速至26%,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八个季度同比三位数增长,AI收入占外部商业化收入的比例超过20%。

而很让人疑惑的一点是,运营商近年来一直加大投入、面向科技创新企业转型,全面布局云计算和AI业务,但从上半年的业绩来看,运营商似乎完全没吃上AI的红利,反而陷入了滞涨的状态。

为什么呢?

我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 01 -

运营商这几年在AI上确实没看到明显的业绩爆发,和阿里、腾讯、百度、甲骨文的高歌猛进比起来,显得有点尴尬。其实原因挺实在的,不是没努力,而是路径和节奏对不上。

先说核心问题:无论承认与否,运营商的主业还是通信服务,AI收入在整体盘子里占比太小。比如中国移动,2025年上半年AI直接带来的收入可能就几十亿,但整个公司上半年营收是5000多亿,AI顶多占1%左右。

而阿里、腾讯的AI早就嵌进核心业务了——阿里用通义千问优化电商推荐、AI广告平台,腾讯用混元提升游戏和广告效率,直接拉高了集团其他业务板块的收入。更关键的是,互联网公司的AI业务更多采用标准化产品模式,如提供API接口或标准化云服务,能够快速扩张且边际成本低。甲骨文与OpenAI的合作就是典型例子,一旦基础设施建成,就可以为大量AI公司提供相对标准化的服务,实现收入的快速增长。

运营商呢?运营商的AI业务主要集中在to B和to G领域,大部分是给政府、工厂做试点定制化方案,比如帮钢厂搞个智能质检,这种项目单价低、落地慢、定制化程度高,每个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项目都需要大量前期投入和个性化开发,难以快速规模化复制,一年能跑通几个就不错了,没法像互联网公司那样快速规模化赚钱。

- 02 -

再说投资方向。

运营商把钱砸在算力基建上,建智算中心、升级5G网络,但算力是基础服务,不是产品。甲骨文为什么能涨35%?因为它直接签了OpenAI的大单,把数据中心当商品卖。

运营商的算力虽然规模大,但没形成独立的、可变现的云服务产品体系,更多是配合政企项目,客户要啥就定制化啥,没法像阿里云那样标准化卖服务。结果就是,资本开支花了,但收入没跟上。

相反,互联网公司则将资源集中在算法研发、模型训练、AI应用打造和生态构建上。他们吸引顶级AI人才,投入巨资进行基础模型、AI应用研究,构建成熟的开发者社区。这种投入直接作用于AI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更容易在短期内见到成效。

- 03 -

技术和应用的融合也是个问题。

运营商自己搞的大模型(像中国移动的“九天”、联通的“元景”)研究侧是独立在一个研究组织,比如九天公司,但在应用侧一直没有跟集团的其他业务融合起来,不像百度那样快速迭代到能用在搜索、地图这种高频场景。互联网公司的大模型直接和用户场景绑定,用得越多越赚钱。

运营商的大模型应用还在试点阶段,比如“灵犀”智能体月活6000万,但用户到底用它来干啥呢?似乎都不是刚需,也没能转化成广告或订阅收入。

- 04 -

投资者看科技公司,现在就认“AI能不能直接赚钱”。甲骨文靠云业务预期暴增77%被疯炒,运营商的云业务增长20%却没人买账,因为大家觉得它还是个“基建公司”,AI只是附加项。

现在的问题是,运营商想转型成科技企业,但市场不认账。

其实运营商不是不努力,但AI红利是靠应用层爆发的,不是靠堆硬件。未来得把AI从“给企业做方案”变成“让小企业能用的平台”,比如像阿里云那样开放工具,让中小企业能低成本调用大模型。

当然,运营商的AI之路肯定与互联网企业不同,其传统优势更在于“连接”而非“计算”或“智算”。只有找到与自身核心能力匹配的AI应用场景,才能从“追赶者”变为“赋能者”,真正吃上AI的红利。不然,光建算力,钱花得不少,但红利还是落不到口袋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