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移动正式揭牌成立了中移九天人工智能科技公司,而在此之前,中国移动已经发布了九天大模型。
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什么中国移动要亲自下场做AI大模型?毕竟这不是它的主业、也似乎并不擅长,在各大厂大模型纷纷开源的背景下,“拿来主义”是不是性价比更高?
这种质疑一直没有停止过。
近日,在云栖大会上,阿里云首次明确了两大战略路径:坚定开源开放的通义大模型路线,目标是打造“AI时代的安卓”;构建作为“下一代计算机”的超级AI云,为全球提供智能算力网络。这两大战略彼此协同,构成了阿里云新商业模式的核心。开源模型吸引开发者生态,形成广泛的应用场景和调用需求,而超级AI云则为这种需求提供底层算力支撑。这种“模型+算力”的闭环,正是阿里云“全栈AI”能力的关键体现。
基于阿里云这两大战略路径,我们很就容易理解中国移动为什么一定要做九天——
随着全球科技巨头在AI领域的疯狂投入,中国移动作为电信运营商龙头,面临着被管道化的严峻挑战。
阿里巴巴CEO吴泳铭在2025云栖大会上直言,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能够自我迭代、全面超越人类的超级人工智能。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也提出了“碳硅融合”理念,揭示了AI发展的终极形态——硅基生命与碳基生命的深度协同。怎么来实现这个终极目标呢?阿里的路径是:通过通义千问开源路线打造“AI时代的Android”,同时构建“下一代计算机”的超级AI云,实现“模型+算力”的闭环,正成为AI巨头的新商业模式。
对中国移动而言,路径是类似的,底层打造强大统一的智能算力网络,上层催生百花齐放的AI应用服务。当前,中国移动底层的智能算力网络已经基本成型,而上层的AI应用百花齐放则成为下阶段重中之重,而落脚点就在于:九天大模型。
过去十年,中国移动打造了移动云,构建了一张基本覆盖全国的智能算力网络。在移动云的支持下,中国移动有能力、也有必要去打造一个围绕AI大模型的生态,形成广泛的应用场景和调用需求。九天大模型正是释放算力网络价值的关键钥匙。
中国移动投入巨资构建的覆盖全国的智能算力网络,可以理解为中国移动为AI时代修建的“高速公路系统”。这条高速公路等级高、覆盖广、调度智能。但一条再先进的高速公路,如果上面没有川流不息的车辆——也就是没有实际的应用和业务——那么它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就无法实现,巨额投资也无法收回。
九天大模型,正是为这条智能算力高速公路“制造车辆”的核心工厂。
一是创造需求,消耗算力。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需要消耗海量的智能算力。九天大模型及其衍生出的各行各业的应用(如政务大模型、医疗大模型),将成为中国移动算力网络上最稳定、最大规模的“消费者”。这直接解决了算力网络建成后的“产能消化”问题,将昂贵的算力基础设施从成本中心转变为利润中心。
二是证明价值,提升层级。如果中国移动仅仅出租原始的算力(如GPU卡时),那么它在产业链中依然处于相对底层的“资源提供商”位置,价值天花板低,且容易陷入价格战。通过九天大模型,中国移动向市场证明,其算力网络不仅能提供“硬算力”,更能输出“软智能”——即基于其算力训练出的、具备强大能力的模型服务。这使其业务模式从“卖资源”升级为“卖能力”,极大地提升了其在AI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
三是实现“算网一体”的智能调度。中国移动的算力网络与普通的云服务商不同,其核心优势在于“算网融合”。九天大模型可以深度结合这一优势。例如,一个需要低延迟的AI应用(如工厂质检),可以通过九天模型在边缘算力节点上进行推理,而大规模训练任务则在中心节点完成。九天大模型作为调度对象,使得“网络根据算力需求调度,算力根据网络状态部署”的闭环得以实现,让算力网络不再是静态的资源池,而是可智能调度的“一台超级计算机”。
简单来说,如果不做九天,中国移动的算力网络很可能沦为其他大模型巨头(如阿里、百度)的底层基础设施,自己只赚取微薄的管道费,眼睁睁看着最有价值的模型层和应用层利润被他人拿走。
而如果做好了九天,九天大模型将作为“种子”和“平台”,将吸引大量的开发者、行业伙伴基于中国移动的算力环境进行应用开发和创新,从而形成一个繁荣的生态。这个生态越繁荣,对中国移动算力网络的依赖就越深,粘性就越强,最终形成“模型吸引应用,应用消耗算力,算力收益反哺模型研发”的增强回路。
结论是清晰的:覆盖全国的智能算力网络是中国移动在AI时代的硬实力基石,而九天大模型则是点燃这块基石、使其迸发出巨大商业价值和战略影响力的关键火种。二者结合,才构成了中国移动从“通信服务商”向“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转型的完整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