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2025年稳定币现状大揭秘,这些动态你不可不知!

09/18 10:58
1870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稳定币市场已进入合规化与全球化并行的新阶段。USDT与USDC的市场份额超85%,但众多金融和科技企业巨头的入场正在打破双寡头格局。合规稳定币主导机构市场,去中心化稳定币深耕DeFi生态,形成互补共生格局。本文将从市场规模、合规与去中心化的博弈、巨头入场的影响三个维度,深入洞察稳定币市场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主流稳定币市场规模分析

截至2025年7月中旬,全球稳定币总市值已突破2600亿美元,成为加密货币生态中增长最快、规模最大的资产类别。在繁荣背后,市场格局正经历深刻重构:USDT以绝对优势稳居霸主地位,USDC凭借合规化战略紧跟其后,而去中心化稳定币DAI则异军突起,如表1所示。表1.稳定币市场份额矩阵(截至2025年7月中旬)

DAI作为DeFi世界的自治货币,2025年7月中旬市值达到53.6亿美元。它采取多抵押品模式,通过ETH、wBTC、RWA代币等多元化背书实现强大的抗单一资产波动能力,成为Compound、Aave等借贷平台核心抵押品。而且,其支持以太坊、Arbitrum等二层网络,转账成本很低,链上交易速度远超VISA等传统支付工具。

综合来看,稳定币市场呈现鲜明的“双轨制”特征——USDT主导的民间美元化网络覆盖新兴市场,USDC构建的合规清算层渗入传统金融体系,而DAI代表的自治货币则在DeFi深水区开拓新边疆。

未来几年,市场也许将见证关键转折:是Tether的灵活储备模式经受住监管考验?还是Circle借助美股通道吸收传统资本?抑或是DAI以RWA抵押打开万亿美元级市场?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虽然尚无从知晓,但可以确定的是,稳定币的市值份额不仅是资本流动的刻度,更是数字经济主权分配的预演。

合规稳定币VS去中心化稳定币

自USDT诞生以来,在全球稳定币市场中,稳定币已分化出两大阵营:合规稳定币与去中心化稳定币。二者既在很多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又共同推动着全球价值传输体系的变革。

1.本质差异:稳定性机制的底层逻辑1)合规稳定币的稳定性源于1:1法定货币储备或高质量流动资产抵押,其发行与赎回由中心化机构主导,且需接受监管约束。这种机制的核心是中心化机构的信用+法定货币/资产的流动性,价格波动比较小,极端情况下能通过增发/赎回修正偏离。2)去中心化稳定币的稳定性需通过加密资产超额抵押或算法动态平衡供需实现锚定,规则写入智能合约,全程链上可追溯。其价格波动通常高于合规稳定币,但通过智能合约的自动执行保障了“无须许可”的特性。

2.治理模式:中心化控制与去中心化自治的对立1)合规稳定币的治理高度集中。发行方掌握稳定币的“生杀大权”,包括但不限于:储备资产的管理与调整、账户冻结与交易限制、发行与赎回的权限等。这种控制权是监管要求的直接体现,也是用户降低欺诈风险的安全网。2)去中心化稳定币的治理核心是去信任化,包括但不限于规则由智能合约定义、无单点控制权、社区共治等。这种治理模式的理想状态是“代码即法律”,但现实中仍面临挑战。例如,稳定币crvUSD遭遇攻击后,依赖社区治理的应急响应机制,响应速度要慢于中心化发行方的人工干预响应机制。

3.监管博弈:合规性溢价与去中心化的生存空间1)合规稳定币的核心策略是“拥抱监管”,通过获得牌照换取市场准入资格。例如,Circle持有美国多个州的 MSB 牌照、欧盟电子货币机构牌照,其运营严格遵守反洗钱、反恐怖融资规则。目前,摩根大通、高盛等机构已将USDC用于跨境结算,Stripe、PayPal等支付巨头支持其作为支付工具。2)去中心化稳定币的匿名性、无须许可性与监管框架存在冲突。例如,反洗钱法规要求交易可追溯,但去中心化稳定币(如基于隐私协议的稳定币)难以满足客户身份审查、反洗钱要求,可能被视为洗钱工具。为应对监管压力,部分去中心化稳定币已开始做出合规化妥协。Ethena的USDe虽然采取去中心化发行机制,但其储备资产(美债)托管于金融机构,而且主动配合链上数据分析以满足反洗钱要求,试图在去中心化与监管友好之间寻求平衡。

4.应用场景:互补而非替代的生态位1)合规稳定币主要应用于跨境支付、机构资产托管等场景,这些场景的需求是合规性与稳定性,用户愿为降低监管风险牺牲部分自由度。2)去中心化稳定币主则主要应用于DeFi基础设施建设、抗审查支付、跨链价值传输等场景。这些场景的需求是无须许可与抗审查,用户愿承受更高的技术风险以换取自由度。

长期来看,合规稳定币与去中心化稳定币将形成互补共生格局:前者主导传统金融体系与机构场景,去中心化稳定币深耕加密原生生态,而技术迭代、监管机制优化等将推动二者在稳定性与自由度之间找到新平衡点。对用户而言,这种多元选择恰恰是稳定币愈发成熟的标志。毕竟,金融体系的韧性源于多样性,而非单一模式的垄断。

市场机会:有渠道优势的金融/科技巨头突袭

Ripple(一家专注于跨境支付的美国金融科技公司)曾预测:稳定币市场规模将在未来几年增长至数万亿美元。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内,稳定币这块“蛋糕”虽然在持续扩大,但“刀叉”已被USDT、USDC等巨头垄断。而如今,随着稳定币监管框架的形成与完善,蚂蚁集团、京东、沃尔玛、亚马逊等有庞大用户基数与全球化渠道的巨头纷纷强势入局,挑战USDT、USDC的双寡头地位。这些巨头已展现出清晰的战略路径。

(1)金融机构驱动型战略渣打银行联合安拟集团、香港电讯成立合资企业,依托银行的信用体系和客户资源切入稳定币托管领域;众安在线旗下的众安银行为稳定币的发行方提供储备银行服务,其是香港首家提供此服务的数字银行。

(2)科技企业主导型战略蚂蚁集团旗下的蚂蚁数科将全球总部设在香港,目前已完成监管沙箱测试,并计划推出多币种稳定币;京东币链科技作为首批“稳定币沙盒”参与者,已成功投入跨境支付、投资交易等场景的第二阶段测试。

(3)混合生态联盟型战略Ripple与纽约梅隆银行合作推出美元储备托管机制,并申请美国OCC(美国货币监理署)国家银行牌照。这种“技术+金融”双背书模式,提高了其市场信任度。这些巨头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场景入口的绝对控制权,由此形成渠道优势的降维打击。

支付宝、微信等超级App覆盖全球超30亿用户,其稳定币若嵌入现有支付网络,将直接触达传统金融体系难以渗透的长尾市场。例如,沃尔玛、亚马逊等零售巨头瞄准供应链金融场景,通过稳定币实时结算降低供应商的账期压力。美国零售业曾因为传统支付延迟导致资金占用成本高达上百亿美元,稳定币的应用可以使这一成本大幅降低。

此外,品牌信任也成为用户选择稳定币的关键因素。硅谷银行危机曾导致USDC脱锚至0.87美元,凸显储备资产安全的重要性。纽约梅隆银行为RLUSD稳定币提供储备托管服务,用户对百年银行背书的信任感直接转化为消费意愿,其仅上线数月,市值便突破5亿美元。

在渠道与品牌优势的作用下,这些巨头推出的稳定币正逐渐替代美元现钞成为主要价值储存手段,尤其在土耳其、阿根廷、尼日利亚等法定货币波动剧烈的国家更是如此。这种“数字美元化”趋势,使企业在新兴市场的获客成本较传统金融机构更低。

可以说,在这场稳定币竞争中,谁能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将稳定币从加密货币的边缘工具升级为全球支付与金融的基础设施,谁就能把握住机会,占据主动权。而用户则需擦亮双眼,关注企业获得牌照的进度及其技术落地效果等,以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受损。以上内容节选自《这就是稳定币》作者:徐无忌 傅星辰

推荐阅读

☆《这就是稳定币》

——稳定币实战速通手册震撼升级你的金融认知!☆稳定币风口呼啸而来,看不懂市场?抓不住节奏?一本书帮你洞悉数字金融趋势!快速理解运行机制,深度拆解稳定币发展路线,掌握支付变革核心密码,看清风险防线,搭建可信的数字经济安全基石。

☆《稳定币来了》——稳定币全生态指南☆秒懂万亿级加密货币底层逻辑,把握稳定币走向,紧跟全球发展大势!☆从基础概念到未来趋势“七大维度解密金融新基建”!☆一书吃透稳定币的核心逻辑与未来机遇,把握数字经济新引擎!

撰 ?稿 ?人:计旭

责任编辑:张淑谦

审 ?核 ?人:曹新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