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记者在2025深圳光博会上采访了鹏瞰半导体,公司创始人之一张路博士为我们讲述了从公司定位、核心技术突破,到具体在工业、车载与机器人等场景的落地规划,公司展现出了在光通信芯片领域的先发优势与全球独创性。
硅谷归国团队护航:研发投入稳定,聚焦生态共建
据张路博士介绍,鹏瞰半导体的核心团队都是硅谷归来,在半导体、通信行业有20-30年的经验,覆盖光通信、计算平台、半导体设计全领域。其中,公司CEO李总更是半导体行业的领军人物,曾获 “上海白玉兰奖”,对技术趋势与产业落地有深刻理解。在研发层面,鹏瞰保持着稳定且聚焦的投入——持续迭代芯片、 SDK与系统软件开发。
鹏瞰半导体的核心赛道是新一代光通信芯片,依托自主专利技术,其产品已实现市场量产并获得客户认可,而这一切的核心支撑,是公司独家研发的TS-PON技术。传统控制局域网络传输能力有限,带宽仅10-12M;以太网虽快,但实时性、可靠性又不足。
张路博士解释道,公司的核心在于融合时间敏感网络(TSN)与无源光网络(PON),创新 “TS-PON” 技术,实现10G 高速传输+微秒级时延+高确定性通信,突破传统以太网(1G 带宽、毫秒级时延)和控制总线(如 CAN 总线)的瓶颈。
第二代芯片迭代:2026 年小规模商用,头部车企与机器人企业同步验证
2025 年 5 月,鹏瞰半导体推出第二代 TS-PON 芯片 Gen2,这款产品也是当前市场关注的焦点。值得注意的是,鹏瞰半导体在车载光通信芯片领域已形成 “全球独家” 优势——张路博士明确表示,目前国内没有、国际也没有同类竞品,鹏瞰是唯一能提供这类芯片的公司。
除了硬件,鹏瞰还在同步完善软件生态。“鹏瞰不仅做芯片,开发 SDK(软件开发工具包),还开发完整的软件系统,为客户提供“芯片+软件”的全栈式解决方案,降低应用门槛。” 张路博士强调,这种 “软硬一体” 的思路,是公司吸引头部客户的重要原因。
在应用场景布局上,负责鹏瞰半导体市场的王伟总介绍,公司以F5G市场为基本盘、 全力拓展工业通信、机器人及车载光通信(即:光纤上车)三大战略重点市场,且均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宽带:入围国内外运营商
公司在2023年初就推出了小端口低功耗适用于FTTH/POL市场XG(S)PON/GPON combo OLT ASIC,GPON OLT ASIC。经过2年的市场销售推进,目前已经与市场上其他友商的ONU全面实现IOP,公司芯片也已被国内国外运营商批量采用。
车载:“光纤上车” 适配 L3-L5 自动驾驶,布线减少 50%+
随着智能汽车向 L2+、L3 乃至 L5 自动驾驶演进,车内摄像头、传感器数量激增,清晰度与实时性要求也同步提高 ——自动驾驶需要毫秒级反应,传统铜线即将触达物理极限。鹏瞰的车载光通信方案恰好解决了这一痛点,光纤替代铜线后,车内布线将从 “几公里” 减少50%以上,且规模化应用后整体成本比铜线更低。国内领头车企已提出下一代 25G 需求。
机器人:打造 “光神经网”,单台人形机器人需 30-40 颗芯片
当前机器人发展聚焦智能化交互,但硬件层通信技术仍沿用传统方案,成为性能提升的瓶颈,而鹏瞰的光通信芯片正是要突破这一瓶颈。目前,鹏瞰已与机器人头部企业处于接洽阶段。机器人的传感器、控制器对带宽需求增长很快,鹏瞰的芯片能为它们提供硬件层的性能提升基础。王伟总表示,团队希望 2026 年在该领域取得突性进展破。
关于芯片用量,王伟总给出了具体数据:单台配置的人形机器人,从头到脚大概需要 30-40 颗芯片;车载场景每台车约 20 颗;工业场景则看规模,从数颗到万颗不等。
小结
未来,鹏瞰的战略方向清晰:一方面持续优化标准PON技术,推进带宽升级;另一方面加快TS-PON开发,并深化与车载、机器人、工业领域头部企业的合作,加速 “光纤上车”、“光神经网机器人” 的生态落地,同时拓展欧美海外市场。
从全球独家的车载光通信芯片,到机器人 “光神经网” 的创新构想,鹏瞰半导体正以光通信技术为笔,书写属于中国企业的半导体突破新故事。在工业、机器人和车载领域的突破,标志着国产芯片将逐渐引领技术发展,为AI时代光通信/光神经系统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 与非网,作者: 王兵,原文链接: /article/1890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