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卫星发射迎来一波热潮。自7月27日起,短短一个月内,已完成6次互联网低轨卫星发射任务。8月26日3时8分,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0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些低轨卫星如同太空中的“移动基站”,单颗覆盖范围有限,但通过组网,数万颗卫星可构建起覆盖全球的“太空互联网”网络。
在此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政策层面也传来重大利好。8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我国卫星通信需实现手机直连卫星等新模式新业态规模应用,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推动卫星通信充分融入新发展格局。同时,《指导意见》还从扩大市场开放、拓展应用场景、壮大产业生态等方面作出规定,为卫星通信产业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
上述政策的出台,无疑为卫星通信产业发展带来新契机。那么,《指导意见》将对卫星通信产业竞争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又将为产业发展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
01? 热潮涌动:卫星通信产业新格局加速成型
当前,我国卫星发射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中国星网“国网(GW)星座”计划规模宏大,规划发射12992颗卫星,预计2030年前完成10%的卫星发射任务,此后年均发射量将达1800颗。如此大规模的卫星组网,核心目标是构建庞大的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
除GW星座外,我国“千帆”星座等多个万星星座计划也在稳步推进。这些被发射至近地轨道的卫星,用途广泛覆盖通信、遥感、导航等领域,为各行业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星座计划的密集落地与卫星应用的持续拓展,直观反映在产业市场规模增长上。中商产业研究院《2025-2030 年中国卫星互联网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显示,中国卫星行业市场规模已从2020年的62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82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1%。报告预测,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至951亿元。
在卫星发射加速推进、星座计划密集落地的产业背景下,《指导意见》的出台与产业实践形成精准呼应,从顶层设计层面为卫星通信产业竞争格局重塑提供方向指引,其具体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指导意见》支持低轨卫星互联网加快发展,明确针对低轨卫星通信应用适时开展商用试验。这一举措将直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从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到地面设备生产、应用服务提供,整个产业链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政策红利将吸引更多资本与企业进入卫星通信领域,市场竞争会进一步加剧,倒逼企业提升技术水平与服务质量以抢占市场份额。同时,《指导意见》明确的“2030年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目标,也为产业发展划定清晰的增长路径,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02? 赛道分化:传统运营商与新兴公司路径选择
随着卫星通信产业竞争格局逐步打开,传统通信运营商和新兴卫星互联网公司,均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
传统通信运营商的核心优势集中在三方面:
一是拥有成熟的地面通信网络,为开展卫星通信业务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手握庞大用户基础,推广卫星通信服务时能快速触达市场,降低业务落地成本;
三是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在业务拓展、客户服务、网络维护等环节具备成熟能力。
以中国电信为例,其早在多年前就依托天通卫星开展业务,积累了扎实的实践经验。如今在应急通信场景中,当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导致地面通信网络瘫痪时,中国电信的手机直连卫星业务能及时补位,保障救援指挥通信畅通,有效解决了应急通信的“断联”难题。
新兴卫星互联网公司则聚焦卫星技术创新,在卫星通信技术的细分领域(如卫星终端研发、星座组网优化等)具备优势,且业务模式灵活,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推出创新性服务。
不过,新兴公司也面临两大核心挑战:
一是卫星网络与地面网络的融合难题——如何实现两者无缝对接、保障用户在不同网络环境下平滑切换,仍需大量技术研发与实践验证;
二是用户市场拓展困境——缺乏传统运营商的用户基础与渠道优势,需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市场推广,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并提升品牌知名度。
03? 深度解析:中国电信天通卫星布局与应用成果
在众多布局卫星通信业务的厂商中,中国电信作为该领域的先行者,其发展动态备受关注,核心优势与成果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牌照与业务先发优势。中国电信是三大运营商中唯一拥有卫星移动通信牌照的企业,早在2009年就启动卫星互联网业务布局,独家运营天通卫星移动通信业务。通过多年积累,其已构建起完善的卫星通信服务体系,沉淀了丰富的运营经验,在市场竞争中抢占了先发先机。
第二,技术创新与应用多元化。中国电信积极推动技术突破,推出手机直连卫星业务,用户无需换卡换号,即可便捷接入卫星网络或地面蜂窝网络;同时首创汽车直连卫星服务,依托“天通一号”卫星系统,为车载通信提供可靠保障。此外,其在低空经济、航空场景的应用探索也成果丰硕——例如创新研发低空智联网技术,联合中国国航实现“卫星+VoWiFi”星地融合技术在航空场景的重大突破,进一步拓展了卫星通信的应用边界。
第三,营收规模与市场影响力。根据《南方财富网概念查询工具》财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在卫星通信企业营收排名中,中国电信以1345.09亿元的营收位列第一。这一数据不仅体现了其在卫星通信市场的规模优势,庞大的营收也为后续技术研发、业务拓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撑。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牌照、技术还是市场规模优势,最终都需落脚到“服务用户”这一核心目标——卫星发射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大众。正如中国信通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所长张海懿所言:“未来,卫星通信将与地面移动通信融合发展,广泛应用于手机、汽车、无人机等各行业各领域,催生一系列大众化、规模化应用场景,深度融入生产生活。”
在这一维度,中国电信的天通卫星业务具备显著运营优势:其拥有覆盖“卫星网络建设-维护-用户服务-业务拓展”全流程的完善运营体系,各环节均配备专业团队;依托庞大的用户基础与广泛的地面网络覆盖,能高效将天通卫星业务推向市场,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例如,用户无需复杂手续,通过中国电信的线下营业厅或线上渠道,即可开通天通卫星通信服务,真正实现了卫星通信服务的便捷化与大众化。
当前,卫星通信产业正处于与应急、农业、低空经济等多领域深度融合的关键阶段,《指导意见》的出台为产业技术创新注入了强大动力——在技术层面,其鼓励卫星通信与5G/6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动卫星通信技术性能升级并降低用户使用成本;在应用层面,其明确促进卫星通信在应急通信、数字惠民、工业农业等领域的落地,为产业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对于中国电信的天通卫星业务而言,这无疑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未来,中国电信可从两方面发力:一是以技术融合创新驱动业务升级,加强天通卫星与5G等地面网络的协同,进一步提升通信质量与用户体验;二是深化产业链协同,加强与卫星制造企业、设备供应商、应用开发商的合作,共同构建完善的卫星通信产业生态。
创新永无止境,奋斗未有穷期。笔者期待,未来中国电信能通过持续创新与协同发展,将卫星通信的技术能力切实转化为惠及民生、支撑产业的实际价值,在卫星通信产业新格局中占据更有利地位,为我国卫星通信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