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看了“芯片老余”的一篇讲述芯片公司破产的文章,也想就此话题说一说,文章标题和内容都有所借鉴,望能海涵。
2025 年以来,国产半导体行业经历了显著的调整,多家企业因多重压力陷入破产清算或重组边缘。下文汇总了部分典型案例及粗浅原因分析:
立可芯半导体
背景:原大唐电信旗下子公司,专注于智能物联网和智能手机 SoC 芯片研发。
困境:2025 年 7 月被申请破产清算,涉及债务超 1 亿元。核心产品未能形成规模化订单,库存积压严重,叠加智能手机市场饱和、头部集中效应加剧,最终资不抵债。
重组动态:大唐电信已剥离手机芯片业务,转向 “安全芯片 + 特种通信” 双主业。
见闻录(浙江)半导体
背景:IDM 模式的射频芯片企业,主攻 5G 滤波器市场,曾被视为国产射频芯片 “种子选手”。
困境:2025 年 7 月进入破产审查,因全球手机出货量下滑、国际巨头价格战(如 Broadcom 专利诉讼)导致产线开工率骤降至 30%,IDM 模式的高成本结构(每月数千万设备折旧)压垮现金流。
技术瓶颈:虽突破氮化铝压电薄膜技术,但专利布局不足,法务团队解散后无力应诉国际诉讼。
时代芯存半导体
背景:原计划投资 130 亿元建设 12 英寸存储芯片晶圆厂,核心资产含 ASML 光刻机。
困境:2025 年 6 月重整失败,因设备尾款拖欠导致供应链中断,叠加行业周期下行、存储芯片价格暴跌,最终资产无法覆盖债务。
行业教训:盲目追求大规模投资,缺乏差异化技术壁垒,成为继武汉弘芯、南京德科码后的又一 “烂尾” 案例。
四川上达电子
背景:FPC(柔性线路板)供应商,客户包括三星、京东方,2024 年订单增长 35%。
困境:2025 年 6 月破产清算,因客户回款延迟、外部融资中断,叠加实控人李晓华旗下企业 IPO 失败,资金链彻底断裂。
管理问题:订单激增时未有效管理现金流,导致拖欠工资、货款超 8 亿元。
江西创成微电子
困境:2025 年 4 月进入破产程序,因技术迭代滞后、市场竞争激烈,产品无法满足 AIoT 等新兴领域需求,研发投入打水漂。
芯锋宽泰科技(北京)
困境:2025 年 3 月破产,因全球制造业 PMI 低迷导致需求萎缩,叠加国际厂商降价挤压,毛利率跌破 10%。
翔芯集成电路
背景:华东地区电源管理芯片封装龙头企业,专注 SOP、SOT 等成熟封装工艺,曾服务消费电子、工业控制领域,2018-2021 年订单饱满。
困境:2025 年 8 月因客户集中(前五大客户占比超 70%)、订单波动(消费电子需求萎缩)导致营收下滑 40%,设备折旧(每月超 500 万元)压垮现金流,最终被申请破产清算。
湃芯半导体
背景:专注车规级功率器件封装测试,2023 年 12 月成立,计划投资 3 亿元建设第三代半导体设备产线。
困境:2025 年 6 月因技术路线落地迟缓(IGBT 贴片机良率仅 60%)、现金流断裂(累计亏损超 2 亿元),被法院受理破产清算,成为行业 “速成式扩张” 的典型失败案例。
聚力成半导体
背景:GaN 外延片及芯片制造商,重庆基地规划投资 50 亿元建设 21 条产线,入选重庆市重大项目。
困境:2025 年 5 月因技术路线选择失误(未采用主流 SiC 工艺)、设备采购款拖欠(ASML 光刻机尾款未付),重庆子公司被申请破产清算,江苏盐城扩产计划同步搁浅。
立芯创元半导体
背景:2022 年成立的封测企业,聚焦电源管理和 MCU 芯片封装,计划年产 5 亿只 SOP 芯片。
困境:2025 年 7 月因客户回款延迟(应收账款超 8000 万元)、外部融资中断,拖欠设备供应商货款 25 万元触发破产申请,成为中小封测企业 “低门槛扩张” 的牺牲品。
睿兆丰 (南京) 半导体
背景:计划投资 16 亿元建设存储主控芯片及封测基地,规划月产能 500 万颗,2020 年入选南京市重点项目。
困境:2025 年 6 月因设备采购款拖欠(ASML 光刻机未到货)、技术团队流失,项目烂尾,资产被法院查封,成为继武汉弘芯后的又一 “PPT 半导体” 案例。
镇江新区振芯半导体
背景:2018 年成立的芯片检测企业,计划投资 3200 万元建设月检测 1.1 亿片的产线。
困境:2025 年 4 月因检测设备采购款拖欠(累计债务超 2000 万元)、客户需求萎缩(全球半导体检测量下降 30%),被法院受理破产清算,设备闲置率超 90%。
奇普乐芯片科技
背景:专注 Chiplet 异构集成技术,提供定制化芯片解决方案,客户覆盖物联网设备厂商。
困境:2025 年 3 月因研发投入不足(年研发费用仅 1200 万元)、专利布局薄弱(全球专利数不足 50 项),无法应对国际巨头(如 AMD)的专利诉讼,核心技术团队解散。
浙江清科半导体
背景:计划投资 20 亿元建设 “芯片 + 物联网” 产业基地,定位轻量 SoC 异构芯片,2022 年签约金华经开区。
困境:2025 年 7 月因技术路线滞后(未采用 RISC-V 架构)、地方政府补贴缩水(资金缺口超 5 亿元),被申请破产审查,厂房设备被司法拍卖。
合芯科技
背景:国产服务器 CPU 设计企业,基于 IBM Power 架构授权,2023 年估值达 60 亿元,计划科创板 IPO。
困境:2025 年 8 月因融资失败(江苏南通 5 亿元融资告吹)、技术路线小众化(Power 架构市场份额不足 1%),被法院受理破产审查,累计拖欠薪资超 1 亿元。
深迪半导体
背景:中国首家 MEMS 陀螺仪供应商,产品应用于消费电子和汽车电子,2022 年产能达每月 400 万颗。
困境:2025 年 7 月因消费电子需求萎缩(智能手机出货量下降 25%)、车规认证未通过(AEC-Q100 未完成),拖欠薪资超一年,创始人离职,进入重组阶段。
神顶科技
背景:2019 年成立的 3D 空间计算芯片企业,专注人形机器人 SoC,累计融资超 2 亿元。
困境:2025 年 5 月因市场需求未达预期(人形机器人出货量不足 10 万台)、融资环境恶化(C 轮融资搁浅),上海及台湾团队解散,核心资产被翱捷科技计提减值 8104 万元。
天毅半导体
背景:绍兴市重点扶持的 IGBT 芯片企业,2024 年签约 5 亿元产线,计划年产 100 万片。
困境:2025 年 2 月因技术团队流失(核心工程师跳槽至比亚迪)、设备采购款拖欠(日本 Disco 晶圆切割机未到货),被申请破产清算,成为地方政府 “盲目招商” 的典型。
宏振智能芯片
背景:娃哈哈集团跨界投资的智能芯片企业,2019 年成立,定位频率控制器及发生器研发。
困境:2025 年 7 月因技术积累不足(无自主知识产权)、集团战略调整(回归饮料主业),决议解散,成为传统企业 “跨界半导体” 的失败案例。
| 这么多公司走上了破产或重组的道路,为什么?
技术研发短板
80%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不足 15%,远低于国际巨头(台积电 25%)。例如,合芯科技因 Power 架构技术迭代滞后,无法突破 x86 垄断;奇普乐因 Chiplet 专利布局薄弱,被国际巨头诉讼压制。技术路线选择失误(如浙江清科未采用 RISC-V)与研发资源错配(如神顶科技过早押注人形机器人)并存。
资金链脆弱性
90% 企业依赖外部融资(平均融资轮次超 5 轮),但 2025 年行业融资额同比下降 40%。例如,立芯创元因 25 万元设备款拖欠触发破产;聚力成因 50 亿元项目资金缺口烂尾。“短贷长投” 模式普遍(如睿兆丰 16 亿元项目依赖短期贷款),叠加地方政府补贴缩水(如浙江清科资金缺口超 5 亿元)。
市场需求波动
消费电子需求萎缩(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 3 年下降)与汽车电子认证门槛高(如深迪未通过 AEC-Q100)双重挤压。例如,翔芯因消费电子订单减少 40% 破产;镇江振芯因检测量下降 30% 倒闭。中小厂商过度集中于中低端市场(如存储、封测),头部效应加剧(中芯国际、华为海思占据 70% 高端份额)。
供应链卡脖子
设备依赖进口(国产 28nm 以下设备国产化率不足 20%)与材料供应风险(如日本电子特气断供)并存。例如,睿兆丰因 ASML 光刻机未到货烂尾;聚力成因 GaN 外延片供应中断停产。关键设备(如光刻机)与材料(如氮化铝)的 “卡脖子” 与国产替代缓慢(如中微公司刻蚀机市占率不足 5%)。
战略管理失误
盲目扩张(如立芯创元 3 年扩产 5 倍)与客户结构单一(如翔芯前五大客户占比超 70%)并存。例如,神顶科技过早押注人形机器人,市场未成熟即陷入困境;宏振智能因娃哈哈战略调整解散。技术导向与市场脱节(如奇普乐 Chiplet 方案成本过高)与管理团队经验不足(如合芯科技创始人为房地产背景)。国家大基金三期转向 “卡脖子” 领域(如光刻机、EDA),传统领域融资难度增加。例如,存储、射频芯片企业融资额下降 60%;地方政府补贴从 “撒胡椒面” 转向精准扶持(如浙江清科失去资金支持)。
| 预计未来90%的芯片公司会破产或重组
截至 2024 年底,中国共有 3626 家芯片设计公司,其中 731 家销售额过亿、1770 家不足千万,行业呈现头部集中、中小微企业生存艰难的态势,技术研发滞后、供应链依赖进口及资本环境恶化是主要挑战。产品领域较为集中,通信芯片与消费电子芯片占比达 68.48%,计算机芯片仅占 11%,与国际市场 25% 的占比差距显著。这种结构性失衡导致行业抗周期能力较弱,2024 年消费电子需求萎缩直接拖累超 50% 企业营收。
未来,预计企业数量将进一步减少,并购重组案例增加,头部企业市占率有望突破 85%。RISC-V、Chiplet 等新兴架构或成破局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