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半导体Dry ETCH工艺核心表征参数

08/14 09:09
2702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半导体制造中,干法刻蚀是图形转移的核心步骤,其精度直接影响器件性能和良率。要精确控制和优化这一复杂过程,必须依赖一系列关键表征参数:

一、基础刻蚀性能参数

刻蚀速率 (Etch Rate, ER):

定义:单位时间内材料被去除的厚度(通常单位为 ?/min 或 nm/min)。

重要性:直接决定工艺的生产效率。速率过低影响产能;速率过高可能导致控制困难、均匀性变差甚至损伤器件。

影响因素:反应气体种类/比例、射频功率(影响等离子体密度和离子能量)、腔室压力、温度等。

优化方向:在保证其他参数(如选择比、形貌)的前提下追求合理的速率。

刻蚀选择比 (Etch Selectivity, S):

精确停止在目标层上,避免过刻蚀损伤下层结构(如刻蚀多晶硅停在薄栅氧化层上)。

保护光刻胶掩膜,维持图形保真度。

实现不同材料(如SiO? vs Si, Si vs SiN)的精确刻蚀。

定义:目标被刻蚀材料(Material A)的刻蚀速率与下方或侧壁掩膜材料或停止层材料(Material B)的刻蚀速率之比(S = ER_A / ER_B)。

重要性:至关重要。高选择比确保:

影响因素:化学反应的差异性、离子轰击强度、生成物的挥发性、腔室条件。

优化方向:针对特定材料对,最大化目标材料对掩膜/停止层的选择比。

各向异性度 (Anisotropy):

定义:衡量刻蚀方向性的指标。完全各向同性刻蚀在所有方向速率相同,形成圆弧状侧壁;各向异性刻蚀则主要在垂直方向进行,形成陡直的侧壁。

重要性:直接决定图形转移的保真度和分辨率。高深宽比结构(如接触孔、沟槽)要求高度各向异性刻蚀。

表征:通常通过侧壁角度或测量横向刻蚀量(Undercut)来评估。理想各向异性刻蚀的侧壁角为90°,无Undercut。

实现机制:主要依靠离子轰击的物理溅射或离子辅助化学反应在垂直方向的增强作用。抑制化学主导的横向反应。

优化方向:在满足选择比和速率要求下,追求尽可能高的各向异性。

二、三维形貌特征参数(关键微纳结构控制)

关键尺寸 (Critical Dimension, CD):

定义:刻蚀后图形在特定高度(通常在中部或底部)的线宽或孔径尺寸。

重要性:是衡量图形转移精度和器件按设计制造的核心指标。CD偏差直接影响晶体管性能、电阻电容值等。

影响因素:光刻胶CD、刻蚀各向异性、选择比、微负载效应、工艺均匀性。

优化方向:精确控制CD,最小化刻蚀导致的CD变化(CD Bias = CD_Etch - CD_Photo)。

刻蚀深度 (Etch Depth):

定义:图形被刻蚀的垂直距离。

重要性:决定结构的高度或沟槽/孔的深度,直接影响器件电学特性(如FinFET的Fin高、电容器的深槽电容)。

控制:通过刻蚀速率和时间的精确控制实现,需要高选择比确保停止在目标深度。

侧壁角度 (Sidewall Angle/Slope Angle, SWA):

影响后续工艺(如薄膜沉积的台阶覆盖性、金属填充能力)。

影响器件的有效电学尺寸和性能。

过于倾斜(<85°)或负角度(倒梯形)通常不可接受。

定义:刻蚀形成的侧壁与水平面的夹角。理想值为90°。

重要性:

影响因素:各向异性程度、掩膜侧壁形貌、刻蚀过程中的聚合物沉积/再溅射、离子入射角度。

优化方向:追求接近90°的陡直侧壁。

深宽比 (Aspect Ratio, AR):

定义:刻蚀结构的高度(深度)与其最小宽度(CD)之比(AR = Depth / CD)。

重要性:现代先进器件(如DRAM电容、3D NAND通道孔)的核心特征。高深宽比(AR>10:1, 甚至>50:1)刻蚀是巨大挑战。

挑战:反应物传输困难(刻蚀速率下降)、生成物排出不易(可能导致微掩蔽或缺陷)、离子方向性控制更难(易产生弯曲或扭曲)、深宽比依赖刻蚀(ARDE)。

优化方向:开发专门的高深宽比刻蚀工艺,优化腔室设计(如脉冲等离子体)、气体化学、压力控制等。

三、表面与微观均匀性参数

线边缘/线宽粗糙度 (Line Edge Roughness/Line Width Roughness, LER/LWR):

显著增加器件的电学参数(如阈值电压Vt、驱动电流)的波动和离散性,降低良率和性能一致性。

影响光刻和刻蚀的极限分辨率。

定义:LER指单一边缘沿长度方向的波动;LWR指线宽沿长度方向的波动(通常LWR ≈ √2 * LER)。

重要性:在纳米尺度(<10nm节点)尤为关键。过大的粗糙度会:

来源:光刻胶粗糙度、等离子体波动(离子通量/能量分布)、刻蚀过程中的微观不均匀性。

优化方向:优化光刻工艺、稳定等离子体、选择能平滑表面的刻蚀化学。

负载效应 (Loading Effect):

微负载效应 (Microloading):图形密集区域(高开口率)比图形稀疏区域(低开口率)刻蚀速率慢。因反应气体消耗快/生成物积累多导致。

深宽比依赖刻蚀 (Aspect Ratio Dependent Etching, ARDE/RIE Lag):高深宽比结构(小孔/窄线)比低深宽比结构(大孔/宽线)刻蚀速率慢。因反应物进入和生成物排出困难导致。

定义:刻蚀速率受局部图形密度或深宽比影响的现象。

主要类型:

重要性:导致芯片内不同区域刻蚀深度或CD不均匀,是先进制程中图形密度差异大、深宽比悬殊时的主要挑战。

优化方向:优化气体流量/压力、使用脉冲等离子体、调整射频功率波形、改进腔室设计(改善气体输送)、应用模型辅助的工艺补偿(OPC/ETC)。

均匀性 (Uniformity):

定义:衡量刻蚀参数(速率、深度、CD等)在晶圆内 (Within Wafer, WIW) 和晶圆间 (Wafer to Wafer, WTW) 的分布一致性。

重要性:直接影响良率和生产成本。不均匀会导致部分区域过刻蚀或欠刻蚀,器件性能不一致甚至失效。

表征:通常用标准偏差 (σ) 或均匀性百分比 (如 (Max-Min)/(2Average)100%) 表示。

影响因素:等离子体密度/能量分布的均匀性、气流分布、温度分布、腔体老化、设备稳定性。

优化方向:精确控制腔室硬件(电极、气体喷淋头)、工艺参数、定期维护保养、应用先进的过程控制技术 (APC)。

总结

刻蚀速率、选择比、各向异性构成了干法刻蚀工艺的“铁三角”,是工艺能力的基础。CD、深度、侧壁角度和深宽比则精细描绘了刻蚀后三维结构的几何特征,直接决定器件的物理形态。线粗糙度揭示了微观尺度的均匀性问题,影响电学性能的稳定性。负载效应和均匀性则是从晶圆级乃至量产角度考量工艺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

这些参数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如提高速率可能降低选择比或均匀性;追求高深宽比可能加剧负载效应)。优化干法刻蚀工艺的核心,在于深入理解这些参数背后的物理化学机制(等离子体与材料表面的复杂相互作用),并在特定的应用需求下(材料体系、结构特征、关键尺寸、深宽比)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和工艺窗口。对这些表征参数的精确测量、深入分析和有效控制,是推动半导体制造技术不断向更小尺寸、更高性能、更高集成度迈进的关键。

欢迎大家交流,长按图片加微信进交流群,入群请备注姓名+公司+岗位,谢谢!

相关推荐

登录即可解锁
  • 海量技术文章
  • 设计资源下载
  • 产业链客户资源
  • 写文章/发需求
立即登录

目前就就职于Foundry大厂工艺整合工程师,每天坚持更新行业知识和半导体新闻动态,欢迎沟通交流,与非网资深PIE。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国芯制造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