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铝在半导体工艺中的刻蚀气体及作用机理详解
在半导体制造中,氧化铝(Al?O?)因具有高介电常数、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绝缘性,被广泛用于栅极介质、隔离层、钝化层等关键结构(如?3D NAND?的电荷陷阱层、FinFET?的隔离氧化层)。对氧化铝的刻蚀需满足高精度(纳米级尺寸控制)、高各向异性(垂直侧壁)和高选择性(不损伤衬底或相邻材料),其刻蚀气体的选择与作用机理如下:
一、主流刻蚀气体:氯气(Cl?)与三氯化硼(BCl?)的协同作用
氧化铝刻蚀通常采用Cl?与?BCl?的混合气体,二者功能互补,共同实现高效刻蚀。
氯气(Cl?):主要刻蚀反应物?氯气是刻蚀氧化铝的核心反应气体,其作用基于化学反应机制:在等离子体环境中,Cl?分子被电离为?Cl?、Cl?自由基(Cl)等活性物种。活性氯物种与氧化铝表面的?Al?原子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挥发性铝氯化合物(如?AlCl?),反应式可简化为:生成的?AlCl?沸点低(约?180℃),可在真空环境中被抽离,实现氧化铝的去除。
但单独使用?Cl?时存在局限:反应速率较慢,且刻蚀方向性差(易出现横向钻蚀),需配合其他气体优化。
三氯化硼(BCl?):增强各向异性与刻蚀效率?BCl?在刻蚀中发挥多重关键作用,弥补?Cl?的不足:提供离子轰击动能BCl?在等离子体中电离为BCl??、BCl?等重离子,这些离子在电场加速下垂直轰击衬底表面,通过物理溅射作用剥离氧化铝表层原子,增强刻蚀的各向异性(抑制横向刻蚀,保证侧壁垂直)。促进氯的化学反应BCl?分解产生的?B?原子可与氧化铝中的?O?原子结合,生成?B?O?(氧化硼),降低? ? ? ?Al-O?键的结合能,使?Al?原子更易与?Cl?反应生成?AlCl?,间接加速刻蚀速率。抑制副反应与保护侧壁BCl?分解产生的?B?O?或硼氧氯化合物(如?BClO)可在刻蚀侧壁形成一层薄保护膜,减少横向刻蚀,同时防止?Cl?自由基对衬底(如硅、硅化物)的过度腐蚀,提升刻蚀选择性。
二、为何不选择四氯化硼(BCl?)?
实际工艺中极少使用四氯化硼(BCl?),原因如下:
化学稳定性差
BCl?并非稳定化合物,在等离子体环境中易分解为?BCl?和?Cl?自由基,其作用与?BCl?类似,但成本更高,且难以精确控制比例。反应效率低BCl?中的?Cl?含量虽高,但硼与氯的结合能较强,电离后释放活性?Cl?的效率低于?Cl?与?BCl?的混合体系,反而可能降低刻蚀速率。
三、刻蚀工艺的关键参数调控
为实现高精度刻蚀,需结合以下参数优化:
气体比例通常?Cl?与?BCl?的流量比为(2:1)至(5:1),Cl?占比过高易导致各向异性下降,BCl?过多则会降低刻蚀速率。等离子体功率射频功率决定离子能量,高功率可增强离子轰击,提升各向异性,但需避免损伤衬底;低功率则有利于提高选择性。压力与温度低压环境(1-10 mTorr)可延长离子平均自由程,增强方向性;适当升温(如? ? ? 80-150℃)可促进?AlCl?挥发,避免产物残留堵塞刻蚀通道。
四、应用场景与优势
Cl?与?BCl?的混合刻蚀体系尤其适用于:
3D NAND?闪存中氧化铝电荷陷阱层的图形化刻蚀,需高精度控制刻蚀深度以保证存储性能;FinFET?结构中氧化铝隔离层的刻蚀,需严格保护鳍片(Fin)不受损伤,确保器件漏电率达标。
其核心优势在于:刻蚀速率适中(通常?10-50 nm/min)、各向异性比高(>10:1)、对硅(Si)和二氧化硅(SiO?)的选择性可达?10:1?以上,能满足先进制程对纳米级精度的要求。
综上,氧化铝的刻蚀以?Cl?与?BCl?混合气体为核心,通过化学反应与物理溅射的协同作用,平衡刻蚀速率、方向性与选择性,是半导体先进制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工艺。
欢迎大家交流,坚持分享芯片制造干货,您的关注+点赞+在看?是我持续创作高质量文章的动力,谢谢!
欢迎大家交流,长按图片加微信进交流群,入群请备注姓名+公司+岗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