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上理工教授创业,打造首个“机器人博士”!

3小时前
91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张通社 zhangtongshe.com

学界大牛,找到了“非主流”破局之路。

中国机器人企业,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2015年,一台名为“行者一号”的中国机器人,在重庆的体育馆里,行走了134.03公里。该距离超原美国纪录两倍以上,获“全球能效最高步行平台”称号,并创“四足机器人行走最远距离”吉尼斯纪录。

这个世界纪录至今未被打破。

十年后,“行者一号”研发团队负责人李清都创立的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益得机器人”),再次展现出定义“不可能”的实力。其“行者二号”人形机器人凭借肌腱仿生驱动技术,在2025年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以11分45秒90的成绩获得1500米决赛小组第一。

这并不是他们的唯一突破。此前,卓益得斩获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季军、续航能力最佳奖、出演舞台剧《巨物之城》、诞生首位机器人博士“学霸01”……卓益得用种种实例证明:不要去质疑任何一支能打破世界纪录的团队。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赛道,卓益得的故事,始终始于对“不可能”的重新定义。

学界大牛,找到了“非主流”破局之路

与许多明星创业者不同,卓益得机器人创始人李清都的创业故事少了一丝戏剧性的偶然,多了一份学术研究的必然。

李清都的机器人之梦,始于少年时“躺平”的幻想。高考时,他便锁定了自动化专业。

自此,李清都开启了堪称传奇的学术生涯。本科期间,因数学天赋出众,他被动力学专家“相中”提前拉入实验室,从此跟着导师一路读研读博,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和动力学基础。

在学术道路上,年轻的李清都堪称顺风顺水。25岁评上讲师,27岁晋升副教授,刚过30岁就评上正教授。

青年得志,李清都却在思考人生的下一阶段,是沿着“长江杰青”的康庄大道继续在学术殿堂里深造,还是去做点“实打实的,有价值的事”?

一则闯入视野的新闻,彻底点燃了李清都将机器人产业化的决心。2012年,康奈尔大学研发的一款机器人创造了行走60多公里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新闻报道的评论区,却充斥着对中国科研的冷嘲热讽。“评论里说中国科学家只会拿钱不办事,连复制都复制不来。”这深深刺痛了李清都,“这个事有那么难吗?”

他决定用行动回应质疑。李清都组建起最初的团队,开始了向吉尼斯纪录的冲击,“行者一号”应运而生。为了验证成果,团队花费了数万元进行了吉尼斯官方认证。“当时觉得拿这些钱做研究多香啊,”李清都笑道。

但结果远超想象,“行者一号”不仅成功以134.03公里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甚至位列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之首,康奈尔大学官网也承认“被中国超越”。

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功,不仅为他带来全球媒体的聚光灯,更重要的是,吸引了第一批投资人的目光。

然而,创业之路远比学术研究复杂。“作为高校老师创业,其实没有经验,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李清都坦言。他选择“双线作战”:一边切入易商业化的助老助残市场,为团队兜底;另一边,集中核心力量攻坚人形机器人赛道。

2021年,时机已到,李清都正式创办卓益得机器人。李清都深知,人形机器人市场需要5到10年的长跑,企业或有起伏,但团队和技术必须稳定。依托与上海理工大学、河南实验室等的深度产学研合作,他构建了独特“人才矩阵”:公司商业化产品灵活应对市场,核心研发人员则在高校和研究院体系内稳定深耕技术,甚至攻读硕博,实现个人成长与团队目标的统一。

但是,与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稳健布局截然相反的是,李清都的团队走了一条和别人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而且“我相信这条路才能真正把机器人务实地做出来。”

独有肌腱仿生技术,打造30公斤轻量化机器人

这条与众不同的路,源自对一个本质问题的思索:人形机器人,究竟怎样才能真正落地?

“人形机器人要真正落地,必须同时解决平衡、高效、智能、安全、经济这五个问题。”李清都解释道。看似独立的五个需求,实则被同一个核心问题卡住:传统驱动方式下,“重量”带来的连锁反应。

重量正是串联起这五大挑战的核心枷锁。平衡上,过重易导致不稳;高效即续航,目前机器人普遍续航约1小时,重量过大会加剧能耗、减少续航;智能层面,过重会限制动作灵活性,影响算法落地;安全是重中之重,自重过大会增加碰撞风险;经济性则随重量降低自然实现——轻量化可降低成本,推动机器人落地。

然而,在传统的技术路径下,“减重”本身就是一个几乎无解的难题。它背后是三个根深蒂固的物理与工程瓶颈:

电机功率密度瓶颈:要获得更大动力,往往只能使用更重、更大的电机,这与“减重”目标直接矛盾。

电池能量密度桎梏:为保证续航,不得不搭载大容量电池,而这又会显著增加整机重量,陷入“为续航增重,因增重减续航”的恶性循环。

安全性缺陷:传统的刚性驱动方式在遇到障碍时容易发生关节卡死,为应对这种风险,往往又需要增加额外的保护结构,这进一步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重量。

正是在这种“减重无门”的困境下,卓益得放弃对传统路径的依赖,转而从生物的运动原理中汲取灵感。

李清都解释道:“我们的技术路线叫‘肌腱仿生’。我们发现,现有的电机功率密度和电池能量密度在短期内无法取得革命性突破。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模仿生物。生物的肌肉和骨骼为什么那么高效、那么轻盈?我们就用机械和电气的方式去模拟它。”

这条路并不好走,充满了质疑。“学术界不认可,工程界也不认可,”为了证明这条路线的可行性,团队在近十年里,迭代了不下二十款形态各异的机器人。“你们看到的‘小贝’系列1.0到4.0,只是重要节点的产品,中间我们做了大量的尝试。”最终,在“行者”系列机器人上,这条技术路线完全成熟。

“肌腱仿生”技术的颠覆性,实现了极致的轻量化。卓益得的机器人,在身高与主流产品相当的情况下,体重仅有30公斤左右,如同一个孩童。“30公斤是人形机器人的一个坎,这是普通人能抱得动的重量,从本质上保证了安全。”李清都说。

轻量化直接带来了三大核心优势:

第一是高安全性。30公斤的重量,即便发生碰撞或摔倒,对人或环境造成的伤害也能降到最低,真正实现了人机协作的“本质安全”。

第二是长续航。重量大幅降低,意味着能耗随之骤减。这正是卓益得机器人能够“跑完马拉松不换电”的秘密所在。当同行还在为半小时的续航头疼时,卓益得已经将续航能力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北京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挑战赛上,他们顶着“中途换电不罚时”这种不利规则,依旧凭借不换电的硬实力斩获季军。“我们去参赛,不是为了冲第一,就是为了证明我们的长续航,为了让大家不再质疑我们的技术路线。”

第三是低成本。机器人最终的成本很大程度上由重量决定。“别家一个关节要3公斤,我们的关节却只需要500克,单这一项就能节省很多成本。”李清都透露,在实现规模化量产后,卓益得的机器人成本有望控制在极低的价格,这无疑将对目前动辄数十上百万的市场价格形成冲击。

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优势,构成了卓益得难以逾越的技术护城河。目前,公司已完成三轮融资,为研发与拓展提供坚实支撑;市场合作成绩斐然,与行业领军企业深度携手;同时构筑起知识产权防护墙,立足已有优势,向更前沿市场冲击。

聚焦提供情绪价值的仿生人,做长久、健康的公司

“未来,一个人可能需要两个机器人。一个替你工作,一个照顾你生活。”在李清都的蓝图中,卓益得机器人的产品线清晰地划分为两条:以“行者”系列为代表的通用型双足人形机器人,目标是替代重复性劳动;以及以“学霸01”为代表的仿生服务机器人,目标是提供情绪价值。

这两条赛道前景均十分广阔,而卓益得现阶段选择将商业化的突破口放在更贴近C端的文旅和情绪陪伴领域。“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人会越来越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卓益得,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

明星产品“学霸01”即是这一战略的结晶。今年7月27日,它以“博士生”身份被上海戏剧学院正式录取,成为国内首个入读高校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致力于在“AI+演艺”领域中融合科技与艺术。这位拥有超写实面容、细腻表情的仿生人一亮相便引爆网络。“帅!”这是许多观众看到它时的第一反应。在李清都看来,真正提供情绪价值的机器人首先得是“演员”——不仅要能歌善舞,更要触发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其背后已有成功实践支撑。去年底与今夏,由卓益得联合上海戏剧学院等机构打造的机器人戏剧《巨物之城》两度公演,口碑与人气双丰收。剧中,机器人首次以主演身份登台,与人类演员共筑叙事,真正实现科技与艺术的双向奔赴。

商业化落地上,卓益得步履清晰。从为上海中学打造价值300万元的人形机器人实验室,到与中青旅等巨头战略合作布局文旅场景——舞台剧、酒店前台、展会导览,其轻量安全、可近距离互动的机器人正迅速抢占用户心智。这条路径不仅带来稳定现金流,更在真实场景中积累数据、验证能力。

“我们不贪多,只吃属于我们的那一块蛋糕。”李清都的战略极聚焦——在强调情绪价值、高安全、长续航的细分市场中,卓益得机器人凭借“肌腱仿生”构建起他人难以逾越的护城河。“这个赛道门槛不在进入,而在做好。我们价格更低、续航更久、更安全,用户自然选择我们。”

今年7月,卓益得在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位正式官宣:公司总部即将迁入张江机器人谷。资本层面同样传来利好,卓益得已获得河南航空港基金投资,目前正与张江集团推进新一轮融资;据悉,公司当前估值已达10亿元,预计今年年底将增至15亿元。

尽管成绩优异,但谈及未来,李清都显得异常冷静和坚定。他不追求短期内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而是致力于打造一个“长久的、健康的公司”。

时间拉回李清都刚投身机器人研发的那些年。在一场助老助残机器人展会上,一位老人的举动深深烙印在他心底——试用完机器人后,老人在展台前驻足良久。临走前,老人又特意折返,轻轻触摸机器人,留下了一张安静的合影。

也许从那时,李清都便确定了人形机器人奋斗的终点——不在炫技,而在真正关切人的情感与尊严。

文字|易果 ? ? ?编辑|刘程星

相关推荐

登录即可解锁
  • 海量技术文章
  • 设计资源下载
  • 产业链客户资源
  • 写文章/发需求
立即登录

公众号:张通社;源于张江,联通创新,服务社会!张通社以链接每一家科技企业为目标,以数据为驱动,为地方政府、科技园区、投资机构、银行、券商、律所、会所、知识产权等企业服务机构第一时间提供科技企业的需求信息,解决科技企业与服务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