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大模型和大数据应用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面临的不只是数据量激增,更是数据安全和可靠性的双重挑战。传统存储在容量、性能和安全之间往往需要有所取舍,最近,基于海光的4U存储服务器在这些维度上找到了平衡。
当 AI 大模型迭代速度加快、大数据应用深度渗透,企业面临的早已不只是 “数据存不下” 的容量难题,更陷入 “性能跟不上” 与 “安全无保障” 的双重困境。传统存储设备在容量、性能、安全三者间反复妥协,难以适配产业数字化升级的核心需求。而近期多厂商发布基于海光的 4U 大容量存储服务器,正以全维度突破打破这一僵局。
软硬皆国产,保障安全可控
在数据安全成为国家战略级需求的当下,搭载海光芯片的新一代存储服务器,其自主可控属性堪称核心亮点。整机核心部件 —— 从海光处理器、存储控制卡,到网卡与 BMC 管理系统,均实现国产化替代。其中,存储控制卡不仅通过工信部自主可控评级认证,更搭载业内首创的 10/18 口下联通道,配合智能超级电容,可在毫秒级完成掉电数据回写保护,避免意外断电导致的数据丢失;再加上 RAID5/6 算法优化与 SM2/SM3 国密加密技术加持,设备从开机启动到日常运行的每一个环节都处于可信状态,真正实现 “硬件国产可信、软件国产可靠”,为金融、能源、政务、电力等关键行业的数据流转筑起铜墙铁壁。
不止可控,大容量+高性能更跟得上
作为 AI 训练、大数据分析的 “数据粮仓”,搭载海光芯片的新一代存储服务器在容量与性能上实现双重飞跃。采用创新模块化架构,其在 4U 空间内巧妙划分计算仓与存储仓:存储仓前部 3U 空间搭载 60 个 3.5 英寸热插拔盘位,较传统 4U 服务器 36 盘配置提升近 70%,搭配 24TB 硬盘时整机存储容量可达 1.44PB,轻松承接大规模数据中心的海量存储需求;同时,前窗加后窗可配置 14 个 NVMe SSD,远超同类产品 4-8 个的标配水平,大幅提升缓存比,确保热数据低延迟响应,完美适配大语言模型普及下 “温数据向热数据加速转化” 的趋势。存储仓后部分分为上下两个区域,底部1U空间位CRPS电源模组和后置扩展模组。后置扩展模组可以配置为4个2.5英寸SATA/SAS/NVMe盘位,也可以替换为2个电源模组,从而构成1+1或2+2冗余供电。
而计算仓仅占 1U 空间,支持单路 / 双路高端、双路中端三种主板配置,在双路海光高端处理器加持下,可支持 3TB DDR5 内存(5200MT/s),配合 8 组 4056 高压对旋风扇的高效散热,即便面对 AI 模型训练、实时大数据分析等高负载任务,也能保持稳定算力输出,真正实现 “存储 + 算力” 协同,成为支撑 AI 应用落地的坚实底座。
可以说,从“安全底座”到“硬盘仓库”,存储服务器的角色正在发生质变。它不再只是一个数据容器,而是推动AI、大数据和产业数字化升级的关键动力。国产服务器的加速成熟,意味着产业正在告别“跟随”,逐渐掌握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