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官网上发表声明,明确支持商务部对美相关芯片产品及措施发起调查。
这是源于中国商务部发布的公告。
9月13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对自美国进口的相关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调查,就美国对华集成电路领域相关措施发起反歧视立案调查。
此次被调查的产品,主要是使用40nm及以上工艺制程的通用接口芯片和栅极驱动芯片,包括低边驱动、半桥/多路驱动、以及隔离驱动芯片。
这对国内企业来说,是推动产业升级和加快国产替代的重要契机!
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在电源管理、驱动类芯片领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产能,如果能够借此机会获得更多客户支持,就有望实现更快的市场替代。
据江苏半导体协会披露的数据,美国出口到中国的成熟制程模拟芯片在2022年至2024年间进口量大幅增长了37.13%,但同期价格却下降了51.77%。
这意味着美国产品不仅快速抢占市场,而且通过低价销售,对国内相关企业形成了明显冲击。
2022年至2024年,美国相关模拟芯片合计进口数量分别为11.59亿颗、12.99亿颗和15.90亿颗,持续大幅增长。市场份额更是从35.4%提升至接近45%,而倾销幅度被测算高达300%以上。
其中通用接口芯片倾销幅度302.41%,栅极驱动芯片倾销幅度458.51%,相关模拟芯片加权平均倾销幅度340.10%。
如此数据,自然让国内行业协会和整车厂商担忧本土芯片企业的生存空间。
如果美国产品继续以低价倾销方式扩大份额,本土企业的成长空间必然会被严重压缩。
目前,国内模拟芯片厂商正迎来关键的窗口期。
圣邦微在信号链和电源管理领域逐步崛起,纳芯微在隔离器件和驱动芯片方面形成优势,芯朋微在电源管理和消费电子电源IC市场积累了较大份额,士兰微则在功率器件和驱动芯片方向布局多年,华润微则依托自身的晶圆制造能力形成配套优势。
这些企业虽然整体规模与国际巨头相比仍有差距,但正在逐步扩大产品矩阵,提升稳定性和良率。
未来一段时间里,国内厂商如果能在产品可靠性、成本控制和供应链稳定性上持续提升,就有机会在这次贸易摩擦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市场红利。
消息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江苏半导体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文章内容仅为分享与讨论,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部分图文素材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