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重磅文件草案在汽车圈内引起广泛关注。市场监管总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起草了《关于加强智能网络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预示着,一路高歌猛进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即将迎来更加严格和全面的监管。(意见稿的链接https://www.samr.gov.cn/hd/zjdc/art/2025/art_a0f9b1ebf0894a5ea1eb5260c19b6dbe.html)
这不仅仅是一份普通的行业规范,它更像一把悬在车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将深刻影响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到市场宣传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广大车企而言,如何读懂、读透这份文件,并及时调整自身战略,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本文将为您全面剖析该《征求意见稿》的前因后果、核心内容、关键要点,并深入探讨其对企业的深远影响。
一、 为何出台?“狂飙”背后的隐忧与必然
近年来,中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产销量屡创新高,技术日新月异。然而,在“一路狂飙”的背后,也潜藏着不少隐忧:
安全事故频发,责任边界模糊:?涉及辅助驾驶功能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引发了公众对于技术可靠性的担忧。尤其是在责任认定上,驾驶员、车企、系统供应商之间的权责划分尚不清晰,导致消费维权困难。
“自动驾驶”宣传泛滥,误导消费者:?不少车企在宣传中刻意模糊“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界限,使用“L2+”、“准L3级”等易引发误解的营销话术,甚至在演示中出现驾驶员脱手等危险行为,严重误导了消费者,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OTA升级随意,或成“甩锅”工具:?软件定义汽车(Software Defined Vehicle)时代,OTA(空中下载技术)升级成为车企快速迭代功能、修复问题的重要手段。但部分企业可能利用OTA来规避召回责任,或在未经充分验证的情况下向用户推送新功能,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
生产一致性问题凸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部分企业可能存在对产品生产一致性管控不严的问题,导致实际量产车辆与申报、测试样品在性能、安全相关参数上存在差异,损害了消费者权益。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两部门联合出台《征求意见稿》,旨在正本清源,防范风险,引导产业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发展”。其核心目的在于:保障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促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 划重点!《征求意见稿》的核心内容与关键点
这份征求意见稿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三大监管”:严管召回、严控生产、严打宣传。
关键点一:召回管理再升级——堵住OTA的“后门”
《征求意见稿》明确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软件、算法、数据等纳入缺陷调查和召回监管范围。
明确OTA升级的召回属性:?明确规定,企业采用OTA方式对已售车辆开展技术服务活动的,应向市场监管总局备案。若涉及消除产品缺陷、实施召回的,必须制定召回计划,依法履行召回主体责任。这意味着,车企不能再以“软件升级”之名,行“规避召回”之实。
强化事故报告与深度调查:?要求企业建立健全事件事故报告机制,对于涉及车辆失控、起火等严重事故,需在规定时间内上报。监管部门将联合开展深度调查,对瞒报、谎报的企业将予以重罚。
驾驶员监测功能被纳入缺陷调查:?特别强调,企业应开发并使用“安全优先”的驾驶员监测、警示和处置功能。对于该功能不足,例如未能有效监测驾驶员脱手、疲劳等状态并及时预警、干预的,可能被认定为产品缺陷,并启动召回。
关键点二:生产一致性严要求——从源头拧紧“安全阀”
生产一致性是保障汽车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征求意见稿》要求企业必须确保实际生产销售的车辆与《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备案的参数保持一致。
关键信息必须准确填报:?企业需要在机动车合格证系统中,完整、准确地填报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储能装置(电池包)等关键信息,做到“账实相符”。
软件版本管理可追溯:?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软件版本管理体系,确保OTA升级后的软件版本、功能等信息可追溯,为后续的监管和责任认定提供依据。
关键点三:宣传用语戴“紧箍咒”——终结“自动驾驶”文字游戏
针对当前市场营销中的乱象,《征求意见稿》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对企业的广告和商业宣传行为进行了规范。
信息提供需真实、全面:?要求企业在向消费者介绍驾驶自动化等级、系统能力和边界时,必须真实、全面,不得做虚假、夸大或引人误解的宣传。
严禁暗示“自动驾驶”:?明确禁止企业在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或功能的命名及营销宣传中,使用任何可能暗示消费者可以将其视为“自动驾驶系统”的表述,严防驾驶员滥用。例如,类似“解放双手”、“自动导航辅助驾驶”等宣传语将成为历史。
杜绝夸大驾驶性能:?要求企业避免夸大宣传车辆的加速、极速等驾驶性能,防止误导消费者进行危险驾驶。
三、 对车企的深远影响:阵痛与机遇并存
这份《征求意见稿》一旦正式实施,无疑将给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企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1. 研发与合规成本显著增加
更审慎的功能开发:?车企在开发新的驾驶辅助功能时,必须将“安全优先”原则置于首位。对于驾驶员监测系统(DMS)等安全相关功能的投入将大幅增加。
更严格的测试验证:?在推送任何OTA升级前,企业必须进行更充分、更严谨的测试验证,确保软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这将延长开发周期,增加测试成本。
合规体系亟待建立:?企业需要建立专门的团队和流程,来应对OTA备案、事故报告、生产一致性自查等合规要求,法律和技术合规成本将显著上升。
2. 市场营销策略面临颠覆性调整
告别“夸大式”营销:?以往通过“自动驾驶”等噱头吸引消费者的营销模式将难以为继。车企的市场和公关团队需要彻底转变思路,回归技术本质,以更严谨、更科学的方式与消费者沟通。
重塑用户预期管理:?车企必须投入更多精力去教育用户,清晰地告知其驾驶辅助系统的能力边界和驾驶员的核心责任,建立正确的用户预期。这虽然短期内可能影响部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但长期来看有利于建立品牌信任。
3. 品牌声誉与市场竞争格局重塑
合规成为核心竞争力:?严格的监管将加速行业的优胜劣汰。那些在技术安全、生产质量和合规管理上投入更多、做得更好的企业,将更容易赢得消费者和市场的信赖,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技术为王”转向“安全与责任为王”:?行业的竞争焦点将从单纯比拼功能、算力,转向更加注重安全、可靠和负责任。这对于整个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是重大利好。
四、 给车企的建议:拥抱监管,行稳致远
面对即将来临的强监管时代,相关企业应未雨绸缪,主动求变:
全面自查,拥抱合规:?立即组织内部团队,对照《征求意见稿》的要求,对现有产品的研发流程、生产一致性管控、市场宣传材料进行全面自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技术上,坚守安全底线:?将资源更多地投入到功能安全、网络安全和预期功能安全的研发和验证上,尤其是要加强驾驶员监测和人机交互系统的可靠性。
营销上,回归真实与透明:?彻底摒弃任何夸大和误导性的宣传话术,建立一套严谨、准确的营销话语体系。加强对销售人员的培训,确保他们能准确地向消费者传达产品信息。
服务上,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建立完善的用户反馈和事故报告机制,确保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快速响应、透明处理,并依法履行召回等主体责任。
《征求意见稿》的出台,不是为了限制创新,而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它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这条高速发展的赛道划出了清晰的“安全线”和“责任线”。短期来看,车企可能会经历调整的阵痛,但从长远来看,一个更加规范、更加健康、更加值得信赖的市场环境,将最终惠及每一个参与者,推动中国从“汽车大国”真正迈向“汽车强国”。
附,意见稿内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