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英伟达的股价一度冲至164.42美元,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约合28万亿人民币),超越苹果和微软、成为全球历史上首家市值达到4万亿美元的上市公司。
那英伟达是怎么做到的?归根结底,是它和创始人黄仁勋,在过去三十年里,始终押对了“未来的入口”。
无论是ChatGPT,还是全球大多数科技巨头都离不开英伟达的 AI 芯片。没有AI 芯片,今天的大模型训练难以推进,商业化进程也会停滞。
事实上,全球90%的生成式AI,都紧紧绑在英伟达的GPU生态上,无人能撼动。
然而,英伟达之所以值4万亿美元,并非单靠这颗芯片。它的价值在于,掌控了整个AI算力底层系统,从芯片设计、系统架构到开发生态,形成了一个闭环。
换句话说,英伟达不仅卖芯片,更卖AI基础设施。
很多人说英伟达踩中了AI风口,但更准确的说法是,英伟达自己修建了这个风口,等待风来。
英伟达创立于1993年,最初只是一家专做游戏显卡的小厂商。
1999年,凭借全球首款GPU芯片GeForce 256,在游戏玩家中站稳脚跟。但显卡只是起点,真正改变命运的是2006年黄仁勋的战略转向。
当时,整个半导体行业都在追求CPU频率的提升,只有黄仁勋坚持赌注放在GPU的通用计算能力上,推出了后来成为AI计算标准的CUDA架构。从那一刻起,英伟达不再是单纯的图形处理厂商,而是埋下了AI基础设施的种子。
2012年,深度学习迎来突破,AlexNet在ImageNet大赛上夺冠,而训练正是在英伟达GPU上完成的。自此,英伟达开始坚定押注AI。
随后几年,英伟达像在铺轨一样,一条条把AI产业的底层基建修完。
让英伟达完成质变的,是AI浪潮的到来。2022年ChatGPT引爆生成式AI后,对算力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
训练大模型需要海量并行计算,正是GPU的强项。英伟达不仅提供核心芯片,还打通了从数据中心互联(NVLink、InfiniBand)、系统层到软件生态(CUDA、DGX、NVIDIA NGC)的一整套算力方案,构建了几乎封闭的AI算力生态。
CUDA生态就像操作系统绑定开发者,DGX主机像积木搭建起AI工厂,NVIDIA推理平台和云服务则像AI时代的AWS,帮助企业快速搭建AI能力。英伟达不再是卖芯片的,它卖的是完整的AI基础设施。
这也是为什么英伟达市值在2025年2月突破2万亿美元后,仅用了不到5个月,就翻倍突破4万亿。
如今,从大模型热潮到AI PC、AI手机,再到AI搜索,各类终端的AI应用离不开强大的底层算力。换句话说,通往AI未来的道路,必经英伟达。
当然,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英伟达曾遭遇芯片出口限制、全球科技股震荡和市场需求波动等挑战。今年年初,AI热潮短暂降温,加上美国贸易政策冲击,英伟达股价曾跌至阶段低点。但市场很快调整,股价迅速反弹,重新站稳行业龙头。
黄仁勋的最大优势是他的“变形能力”。他不仅是那个曾被笑称只会做显卡的技术工程师,更是能在资本、技术和生态三端游刃有余的操盘手。
他不仅押中了AI浪潮,更主动塑造了这条产业链。英伟达的研发节奏从过去一年一代芯片,提升到如今“Blackwell→Rubin→Vera Rubin”的年度演进;GTC大会上展示的AI工厂、数字人类,也从未来愿景变为正在交付的现实。
现在的英伟达,不仅是基础设施供应商,更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中枢神经。
有分析师称,英伟达的市值未来有望在2028年达到6万亿美元。
有人说黄仁勋的成功是时代给的,但更真实的情况是,他用32年时间,打造了属于自己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