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智车科技
2025年6月25日,港股迎来又一出行平台IPO,曹操出行正式登陆港交所主板。其发行价定为41.94港元/股,募资净额约17.18亿港元。
然而,这家由吉利孵化的网约车平台首日即遭遇破发,开盘报33.8港元/股,较发行价低开19.41%,最终收于36港元/股,跌幅14.16%,总市值195.9亿港元。这一表现不仅折射出曹操出行自身的经营压力,更揭开了网约车行业集体冲刺上市背后的生存焦虑。
上市即破发:
光鲜募资背后的三重压力
尽管曹操出行此次IPO获得香港公开发售21.14倍超额认购,并吸引梅赛德斯-奔驰、未来资产证券(香港)、无极资本、国轩高科(香港)、亿纬亚洲、速腾聚创等6位基石投资者认购2264.24万股,约9.52亿港元。但资本市场的冷淡反映了投资者对其商业模式的深层疑虑。
据悉,曹操出行此次港交所募资将主要用于改进车服解决方案和改善服务质量、提升并推出定制车、提升技术及投资自动驾驶、扩大地理覆盖范围等。市场份额的"夹心困境"
2024年中国网约车市场数据显示,曹操出行以5.4%的市占率位居行业第二,看似处于头部阵营,实则深陷“夹心”困境。市占率第一的滴滴以70.4%的绝对优势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而第三名的T3出行以5.3%的份额与曹操仅差0.1个百分点。这种"老二"位置的脆弱性在订单规模上尤为明显:滴滴2024年总交易额达2196亿元,是曹操出行169亿元的12.99倍。
来源:赛博汽车
更值得关注的是,曹操出行的市场份额增长正遭遇瓶颈。2022-2024年,其订单量从3.83亿单增长至5.98亿单,年均复合增长率约24.9%,但同期滴滴的订单规模仍维持在曹操的10倍以上。这种规模差距导致曹操出行在用户心智、品牌影响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上难以与滴滴抗衡,同时还要警惕T3出行等竞争对手的步步紧逼。
聚合平台依赖的"双刃剑"
为突破流量瓶颈,曹操出行选择深度绑定高德地图等聚合平台,这一策略在短期内推动了订单增长,却也埋下了隐患。2022-2024年,聚合平台贡献的订单量占比从51.4%飙升至85.7%,GTV占比同步从49.9%提升至85.4%。这意味着曹操出行超过八成的业务依赖第三方平台导流,品牌独立性被严重削弱。
依赖聚合平台的直接代价是高额佣金支出。报告期内,曹操出行向聚合平台支付的佣金占其促成GTV的比例稳定在7.2%-7.5%之间。2024年,这一费用高达10.55亿元,相当于当年营收的7.2%。更关键的是,高度依赖聚合平台导致曹操出行几乎丧失了品牌溢价能力,用户选择其服务更多基于聚合平台的流量分发,而非对品牌的认知和信任,这使得其在用户留存和复购率提升上存在天然短板。
财务数据里的"亏损陷阱"
尽管曹操出行的营收从2022年的76.3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46.57亿元,毛利率也从-4.4%提升至8.1%,但亏损问题依然严峻。2022-2024年,其净亏损分别为20.07亿元、19.81亿元和12.46亿元,三年累计亏损52亿元。按2024年5.98亿订单计算,每单亏损约2.08元,盈利曙光尚未显现。
深入分析成本结构可见,司机薪酬及补贴是吞噬利润的主要因素。2024年,曹操出行的销售成本达134.7亿元,其中司机收入及补贴占比超过80%,达107.15亿元。这一成本压力在行业内具有普遍性,但曹操出行面临的更大挑战是负债高企与现金流紧张。截至2024年末,其负债总额达112.83亿元,流动负债净额81.46亿元,而现金及等价物仅1.59亿元,短期偿债压力巨大。此次IPO募资的重要用途之一便是偿还将于2025-2026年到期的银行借款,本金合计6.26亿元,这从侧面反映出其资金链的紧绷程度。
定制车与Robotaxi:
吉利系的破局双引擎
面对盈利困局与资本压力,曹操出行将破局希望寄托于两大战略支点——定制车与Robotaxi,这两大布局均深度绑定其母公司吉利控股的产业资源,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定制车:降本增效的"吉利方案"
依托吉利的主机厂背景,曹操出行自2021年起部署定制车战略,目前已形成枫叶80V和曹操60两款主力车型。截至2024年末,其在31个城市部署了超过3.4万辆定制车,成为网约车行业最大的定制车队。这一策略正在显现成本优势:据有关数据报道,枫叶80V和曹操60的全周期成本(TCO)分别为每公里0.53元和0.47元,较典型纯电动车降低33%和40%。
定制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硬件成本控制上,更在于对整个运营体系的优化。通过与吉利生态的深度整合,曹操出行实现了补能体系与维修体系的协同:定制车可接入吉利的换电网络,缩短补能时间,提升车辆运营效率;同时,依托吉利的售后服务网络,维修成本和周期也得到有效控制。这种"车辆+服务"的一体化模式,使得定制车订单占比从2022年的4.8%提升至2024年的25.0%,GTV占比同步提升至25.1%。
根据规划,曹操出行2025-2027年将每年采购约8000辆定制车,逐步替换过时车型,预计到2027年底定制车数量将达5万辆。这一计划若顺利实施,定制车订单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至30%以上,成为降低单位成本、提升毛利率的核心驱动力。更重要的是,定制车战略有助于增强司机粘性,通过优化车辆设计提升司机工作舒适度,同时降低车辆使用成本,从而在司机端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Robotaxi:
押注未来的"自动驾驶牌"
在定制车之外,曹操出行将另一部分募资(约17%)投向了Robotaxi领域,试图在自动驾驶赛道构建未来想象空间。2025年2月,曹操出行上线"曹操智行"自动驾驶平台,并在苏州、杭州启动试点服务。这一布局依托吉利集团的技术储备与车辆资源,形成了"车辆+L4技术+出行平台"的三位一体模式。
根据招股书,曹操出行在Robotaxi领域的投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的募资用于支付与吉利合作的自动驾驶软硬件改装成本;5%用于开发预计2026年底推出的新自动驾驶定制车型;6%用于向吉利采购Robotaxi车辆。这种与母公司的深度合作模式,使得曹操出行能够在不产生大量前期投资的情况下快速推进自动驾驶服务,降低了技术研发的资金门槛和风险。
Robotaxi对曹操出行的战略价值体现在两个层面:短期来看,自动驾驶技术可提升运营效率,减少对司机的依赖,从根本上解决人力成本高企的问题;长期而言,这一布局有望使曹操出行从单纯的网约车平台升级为智能出行服务商,开拓ToB端的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新场景。
然而,Robotaxi的商业化落地仍面临技术成熟度、法规政策、公众接受度等多重挑战,曹操出行能否将这一"未来叙事"转化为现实竞争力,仍需时间验证。行业上市潮:网约车平台的集体焦虑与突围路径
曹操出行的上市破发并非孤例,而是网约车行业集体困境的缩影。2024年以来,嘀嗒出行、如祺出行相继登陆港股,哈啰出行寻求借壳上市,享道出行启动IPO计划,一场网约车平台的上市潮正在上演,其背后是行业面临的共同生存压力。
资本市场的"冰火两重天"
尽管多家网约车平台成功登陆资本市场,但股价表现普遍低迷。如祺出行股价从上市初的40港元跌至9.45港元,跌幅超76%;嘀嗒出行股价从5.9港元跌至1.18港元,跌幅80%以上;曹操出行上市首日即破发14.16%。这种市场冷淡反映了投资者对网约车商业模式的担忧:在滴滴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市场格局下,其他平台难以突破规模不经济的瓶颈,盈利充满不确定性。
上市之路的坎坷程度同样值得关注。嘀嗒出行"五闯港交所"才最终上市,如祺出行两次递表,曹操出行也经历了两次招股书更新才通过聆讯。这一方面反映了监管层对网约车企业的审慎态度,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平台自身在财务规范、业务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上市过程成为企业合规化的"压力测试"。
Robotaxi:行业共识下的"新泡沫"?
在网约车业务增长乏力的背景下,Robotaxi成为多家平台讲给资本市场的"新故事"。如祺出行将40%的募资金额投向自动驾驶相关领域,远超用于现有业务扩张的20%;哈啰出行也加速布局Robotaxi,试图通过技术概念提升估值。这种集体转向反映了行业对传统网约车模式天花板的认知,以及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迫切需求。
然而,Robotaxi的商业化前景仍存疑。技术层面,L4级自动驾驶尚未完全成熟,复杂路况下的决策能力仍需提升;成本层面,每辆Robotaxi的改装和维护成本高达数十万元,大规模运营将面临巨大资金压力;社会层面,司机群体对自动驾驶的抵触、公众对乘车安全的担忧,都可能成为商业化落地的障碍。因此,Robotaxi究竟是行业的"解药"还是"新泡沫",仍是一个待解之谜。
破局关键:差异化定位与生态协同
在滴滴主导的市场格局下,二线网约车平台的突围关键在于构建差异化竞争力。曹操出行的定制车战略和Robotaxi布局,本质上是依托吉利生态的资源整合,形成"主机厂+出行平台"的独特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打通车辆研发、生产、运营的全链条,在成本控制和服务标准化上形成壁垒。
其他平台也在探索不同的差异化路径:如祺出行背靠广汽集团,在车辆供应和本地化服务上发力;享道出行依托上汽集团,聚焦中高端商务出行市场;嘀嗒出行则深耕顺风车细分领域,避开与滴滴的直接竞争。这些差异化尝试能否成功,取决于平台能否在细分市场建立竞争优势,以及与母公司的生态协同效应能否充分释放。
在资本寒冬中寻找确定性
曹操出行的上市破发展示了网约车行业的现实困境:一边是用户规模增长放缓、成本压力高企的经营难题,另一边是资本市场对烧钱模式的耐心消退。在这种双重压力下,定制车和Robotaxi等战略布局既是应对当下挑战的手段,也是面向未来的押注。
对于曹操出行而言,当务之急是通过定制车降本增效,尽快实现盈亏平衡,向资本市场证明其商业可行性;中长期则需要在Robotaxi领域持续投入,争取在自动驾驶商业化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而对于整个网约车行业来说,曹操出行的案例提醒着所有参与者:在资本寒冬中,唯有夯实基本面、构建差异化壁垒,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生存与发展的确定性。
前路漫漫,曹操出行能否在自动驾驶的征途上披荆斩棘,实现从网约车平台向智能出行科技巨头的华丽转身,仍需时间的检验与市场的验证。
免责声明:
凡本公众号注明“来源:XXX(非智车科技)”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