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不要太喜欢写射频前端行业的文章了,怎么写都觉得纠结,还会一不小心得罪人。以前多好,国内射频前端行业高歌猛进,射频前端技术不断突破,高不可攀的技术高峰就这样被一群国内射频研发工程师征服了,国产替代走在了最前面,成为国产芯片的榜样和力量。
可能是国内射频前端芯片太火了,直接把卓胜微的市值炒到1600亿,高的吓人,接近Qorvo的市值。我曾经问过知名机构的二级市场投资人,市值是不是炒的太高了,结果跟我讲了一套他们认为的逻辑。后来等到卓胜微市值跌倒500亿的时候,我又问他估值是不是搞得太低了,他又讲了一套自己的逻辑。我终于明白,估值只是他们的一套逻辑和说法。
国内射频前端的这一把火烧红了半边天,大大小小的射频前端创业公司遍地开花,原有的射频前端创业公司在资本的催化下快速成长,新创的射频前端公司疯狂涌入,射频行业薪资水涨船高,吸引大量新人加入射频前端研发。上市公司和创业公司都在讲着射频前端未来市场成长和规模,无线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美好世界就在眼前。
几年下来,在资本的护航下,技术快速成熟,研发人员快速成长,射频前端设计人才很充足。有人,有钱,就有产品。同质化的产品越来越多,技术差距越来越小,最后只剩下内卷。
我问过自己很多遍,为什么做射频前端这么苦?技术迭代慢了,同质化竞争多了,客户对价格敏感了。
大家都知道这是一场淘汰赛,大家都在拼命的往前跑。在这条拥挤的赛道上,最吃亏的是上市射频公司,在攀登上PAMiD和PAMiF这座技术高峰后,遭遇到了Skyworks和Qorvo的强力阻击,尤其是Qorvo。高通射频前端模组凭借自身平台匹配和产品组合,也拿下了一部分市场,最后留给国产射频前端公司的空间有限。
面对Skyworks和Qorvo,国产PAMiD和PAMiF没有绝对的优势,尤其是PAMiD,成本的60%来自滤波器,而绝大部分滤波器来自国外公司,利润都被国外滤波器公司赚去了,整个模组并没有成本优势。再看国内滤波器公司,都身处内卷中不能自拔,想发展又无力发展,一边打着价格消耗战,一边没有太多资金投入做研发。看起来有50~60家国产滤波器公司,但真正能把产品做好,能往上做技术的公司却不多,大约10家左右。加上滤波器公司也有模组梦,跟现在的PA公司形成了对立。
我原以为某公司会决定国内射频前端赛道洗牌,因为某公司贡献了国内射频前端50%的利润。但某公司也有自己的射频前端研发团队,自己的射频模组产品使用比例在提高。加之,某品牌高价格致使销量很难进一步增长,进行成本优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三星手机作为全球出货量第一的手机品牌,为了保住第一的位置,也抵制不住价格的诱惑,通过供应链优化构建成本竞争力,不得不导入国产PAMiD和PAMiF射频前端产品。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难,国内射频前端这几年真的很难。卷,国内射频前端这几年只会越来越卷。在生死突围的路上,谁也不会退缩,包括投资人。
虽然卓胜微净利润掉了一半,但依靠射频开关和接收模组过得还是可以,同时聚集力量随时杀向PA模组。卓胜微的到来,让我倒吸了一口凉气。如果他真来了,对手机PA市场将是很大的冲击。在卓胜微还没有真正到来的2024年,几家公司都说自己是国内PA老大了。这说明什么?说明PA老大的地位随时都有可能改变,各家间的实力和优势差距并不明显,一个决策失误,就有可能位置不保。
至于出局,没有那么容易,大家都会活得好好的。客户不会放弃这些厂家,现在是客户最有话语权、最有地位的时候,要知道在15年前手机公司是求着射频前端公司的。
射频前端供应链现在也是谁也不得罪,根本就预测不到哪家公司会被淘汰,哪家公司会胜出,反正有钱赚,都配合都支持。
射频前端研发设计人员也很稳定,在哪都是拿薪水,上市公司的人不会跑去非上市公司,非市场公司的人也不愿意去上市公司,现在的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
最终决定射频前端格局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资本,与其说这是一场技术和市场的竞争,不如说这是一场资本的竞争。资本决定国内射频前端最终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