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大众汽车集团产品技术的三大核心战略以及启示

7小时前
216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今年9月份慕尼黑车展期间,大众汽车集团的高管团队在其CEO奥利弗·布鲁姆(Oliver Blume)的带队下全部出动,给投资者和分析师们报告分享了大众汽车集团转型的产品技术三大核心战略和大众集团的成绩。

这个报告和演讲描绘了大众汽车一个全面、多维度的战略转型蓝图,旨在提升其在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力、韧性与盈利能力。

演讲两个多小时,PPT 150多页,本文从高阶的角度,从以下几个方面分享下内容

    • 品牌及其产品组合:聚焦设计、质量与创新领导力
    • 区域战略:构建全球韧性与“本地为本地”
    • 规模化技术:平台、电池、软件与智能合作伙伴关系
    • 对其他汽车公司的关键启发

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些信息和启发。

品牌及其产品组合:聚焦设计、质量与创新领导力

大众集团的乘用车拥有类似于三个事业部的品牌集群:

    首先是以大众品牌为代表的走量品牌集群,底下有四个品牌,其次是以奥迪为代表的进取品牌集团,代表着高端,拥有奥迪、兰博基尼、宾利、杜卡迪最后是保时捷,代表着运动豪华。

这些品牌对应不同的用户需求,那么如何区分呢?他们有什么通用的基本保障?只有定义好这些产品,才能体现产品的差异性和卓越性,最后来驱动市场需求和定价能力。

大众采取的方法是:

设计重塑与品牌身份强化: 大众集团的策略是将设计决策权归还给品牌本身,以确保每个品牌的产品都具备更锐利、聚焦目标客户的鲜明身份。

例如,大众品牌的用户群是现代主流、斯科达是实用主义、Cupra是个性不常规、Seat是乐趣和亲民。

这些品牌特征都是通过内外饰的设计来体现,来映射不同的消费者人群个性和需求。

任何产品,对于消费者来讲,都需要保证其功能的完整性,所以质量是产品最基本的基石,是建立客户信任和长期成功的保障。

结构化质量提升: 致力于在所有接触点提供一流产品,通过系统化项目实现可量化的质量改进(如减少日常缺陷、提高故障排查速度)。

创新驱动的产品攻势: 围绕四大支柱(强大的合作伙伴关系、高速度执行、本地为本地、规模效应)进行创新,并以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产品更新来重塑产品结构,持续推出大量新车型以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产品设计到质量再到创新科技,这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始于颜值、终于人品、陷于才华。对于汽车来讲,颜值就是产品的内外饰设计、人品就是产品质量和性能、而才华就是创新科技的应用,确保与时俱进。

区域战略:构建全球韧性与“本地为本地”

该战略旨在实现全球布局的平衡性,以抵御区域市场波动,并确保在主要利润池中占据份额。

欧洲(主场堡垒): 巩固市场领先地位,将燃油车优势成功转化为电动车优势,并通过入门级电动车(如城市电动车家族)拓展新的增长空间。这个我们之前文章《欧洲汽车的电气化怎样了?》也分享过大众汽车集团未来两年会投产4款全新的入门级电动汽车

北美(最大增长潜力): 大众汽车集团明确将北美视为集团未来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大众在北美采取,拓宽产品序列的方式,例如大众汽车集团将北美标志性的 Scout 品牌焕新亮相, 开拓北美高利润的皮卡(Pickup)和越野车(SUV/Off-road)市场细分,并重点推广增程式。

开发北美的设计模型概念,也就是上文讲到的根据本土定位和喜好设计产品。

本土化,Scout品牌车型将专门在南卡罗莱纳州的一家工厂实现投产,同时大众集团也在考虑大众和奥迪品牌车型在美国投产,具体决议可能在今年年底有结果。

中国(第二主场与彻底本土化): 实施“在中国,为中国”的本土化策略,包括在合肥设立本地开发中心,开发全新的中国电动架构(CEA),并在成本、技术和产品周期上追赶本地竞争者。

海外市场: 针对南美、印度、东盟和中东等市场,采用“本地为本地”的定制化策略结合进口策略,挖掘额外潜力。

南美大众已经在2021年重组业务,本地化生产布局,可以看到南美销量在2024年已经占据大众集团销量的7%成为第四大市场。大众在印度已经实现了95%的本土化。

规模化技术:平台、电池、软件与智能合作伙伴关系

该战略的核心在于高效利用集团的规模效应,通过技术标准化和集成来降低成本、加速创新。

SSP平台战略:?通过汇聚到可扩展系统平台(SSP),最大化效率和可扩展性,目标是覆盖到2032年的约3000万辆汽车,实现跨品牌、跨级别的技术共享和成本节约。

Powerco电池战略:?内部建立电池实体,推行“统一电池单元概念”统一电池格式将覆盖高达80%的产品组合,平衡“自制”与“外采”,保持化学体系的灵活性,兼容从入门级LFP和钠基电池,到NMC,再到未来的高性能固态电池

以确保在电动化转型中的战略独立性和成本效益。

软件定义车辆(SDV)与电子电气架构: 专注于开发先进的电动汽车架构,通过CARIAD等内部实体及与Rivian、小鹏汽车等外部伙伴合作,部署具备OTA更新和高成本竞争力的下一代软件堆栈。

智能合作伙伴关系: 针对关键技术(如自动驾驶、软件、电池),在核心区域与技术领导者建立战略合作,以加速技术部署、获取关键知识产权,并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对其他汽车集团公司的关键启发

大众汽车集团的转型战略为其他汽车制造商,尤其是在快速变化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浪潮中的传统车企,提供了以下关键启示:

产品层面:重塑品牌叙事与质量根基

设计与品牌差异化是核心竞争力: 在同质化加剧的电动车市场,仅仅堆砌技术参数是不够的。其他车企必须彻底重塑其品牌设计语言和身份,确保每款产品都具备鲜明的个性和目标客户吸引力,而不能只是“换壳”。

质量文化是长期护城河: 质量不仅仅是生产线的控制,更是一种系统性的、量化的文化。投资于结构化质量项目和客户反馈系统,能够直接转化为品牌信任和残值,这是抵抗价格战的关键韧性。

规模化创新与产品攻势: 必须以持续的、密集的、跨代际的产品更新来重塑产品组合,对抗老化。产品攻势是应对市场挑战、增强定价能力的唯一有效手段。

区域层面:彻底的“为市场定制”

全球化的黄金时代已经去过,取代的是地缘割裂,接下来的十年应该都无法改变。

巨大市场的深度本土化是生存线: 对于任何全球性车企,在中国这这种类似的大市场必须超越简单的本地制造。必须将产品开发、技术堆栈、供应链和软件生态完全交给本地团队,实现“为中国而设计、为中国而开发”,并在成本上与本地头部企业竞争。

利用全球布局提升韧性: 区域战略的平衡(如欧洲的稳定器、北美的加速器、中国的前沿阵地)能有效分散风险。其他车企应停止过度依赖单一市场,并在高增长潜力市场(如北美、印度)进行大胆的、针对性的本土化投资。

技术层面:从“自给自足”转向“智能集成”

规模化平台是降本增效的终极解药: 必须在硬件和软件层面实现极高程度的平台整合(如SSP),以降低单车成本、缩短开发周期。这要求集团内部打破品牌壁垒,共享核心架构。

软件的合作伙伴战略至关重要: 没有任何一家传统车企能够“自己做完一切”软件。必须采取开放、智能的伙伴关系(如大众与Rivian、小鹏的合作),在保持对关键IP控制的同时,以最快的速度集成市场领先的技术。

电池与能源是战略资产: 必须建立内部电池能力(如Powerco),以确保供应韧性、技术灵活度和成本控制,而不是完全依赖外部供应商。电池战略的灵活性(多种化学体系、统一格式)决定了未来电动车组合的竞争力。

对于标准化,技术成熟的Commodities零部件必须采取智能集成的方式,比如SSP平台可以认为是车身底盘驱动电子等零部件的通用集成。

写在最后

大众汽车集团面对改革采取的品牌产品组合、不同地区战略、规模化技术的三大战略,体现了大众对汽车用户、产品技术和全球局势的精准洞察,值得学习。

不过,可能大众汽车还是没有彻底从机械时代觉醒,大众的产品技术依然没有将AI和芯片提升到应有的高度,大众把他们当作Commodities来看待通过投资整合例如地平线等来实现。

但是汽车正走向一个智能终端的属性,大众的方法可能会让自己不会落后,但是大众品牌的与时俱进和科技属性会大大的打折扣,不利于长期品牌和未来产品溢价增值。

参考文章以及图片


    大众汽车集团产品技术更新 - ?大众

*未经准许严禁转载和摘录-获取本文参考资料方式:

加入我们的知识星球可以下载公众号海量参考资料包含以上参考资料。

大众汽车

大众汽车

大众汽车集团是中国汽车工业最早、最成功的国际合作伙伴之一,伴随中国汽车工业成长近四十年。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始终致力于成为中国社会最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在为消费者提供可靠、高质量产品与服务的同时,更以支持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己任。

大众汽车集团是中国汽车工业最早、最成功的国际合作伙伴之一,伴随中国汽车工业成长近四十年。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始终致力于成为中国社会最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在为消费者提供可靠、高质量产品与服务的同时,更以支持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己任。收起

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