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光伏行业由大到强之路

4小时前
261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产业更是实现了从“政策驱动”向“平价普惠”的质变,以装机规模、技术迭代、场景融合及电网协同的全方位突破,奠定了全球领导地位。

制造与技术主导,产业链实力引领全球

“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产业实现了全链规模与效率的提升。从制造业角度看,我国已经在光伏产业链的国际竞争中取得绝对优势地位。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从工业硅、多晶硅、硅棒/硅片电池片/组件、逆变器、光伏辅材辅料、光伏生产设备到系统集成和光伏产品应用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并且在各主要环节均形成了一批世界级的龙头企业。

以2021-2024年数据为依据,在全球应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全球光伏生产规模持续扩大。我国光伏产业凭借晶硅技术及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低成本先进产能持续释放。

多晶硅方面,据统计,2021年全球多晶硅产能77.4万吨,2024年全球多晶硅产能已达339.4万吨,增长了近四倍且增长部分几乎全部来自我国。2024年我国多晶硅产能在全球占比超过95%;此外,产量方面,2021年全球多晶硅产量64.2万吨,到2024年全球多晶硅产量已达195.7万吨,其中我国2024年多晶硅的产量高达182万吨,在全球占比93.2%。

硅片方面,2021年全球产能约415.1GW,产量232.9GW,到2024年全球产能约1394.9GW,产量803GW。在全球占比中,我国大陆硅片产能占比96.7%;值得一提的是,产量方面,2024年当年我国硅片产量达775.8W,产量在全球占比96.6%。

电池片方面,2021年全球产能约423.5GW,产量223.9GW;到2024年全球产能1426.7GW,产量753.2GW。2024年我国大陆电池片产能在全球占比已达91.3%,产量在全球占比已达92.3%。我国光伏企业已然在全球电池片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全球前三十电池片企业中鲜有外国企业身影。其中电池片前十名企业总产能达804GW,占据全球总产能的56.4%。

组件方面,2021年全球产能约465.2GW,产量220.8GW;2024年全球产能1388.9GW,产量725.9GW。在2024年,我国大陆组件的产能在全球占比达83.3%,产量在全球占比86.4%。不到5年时间里,我国光伏制造端在各环节产能、产量全球占比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我国继续保持全球光伏产业的中心地位。

从技术角度看,我国光伏产业技术创新步伐明显提速。我国光伏产业目前已形成包含AL-BSF、PERC、TOPCon、HJT、IBC、PERT、MWT、HBC、TBC等各种技术路线的晶硅电池,并且国内企业与研究机构多次并持续刷新着晶硅电池实验室效率。

回顾2021年,我国光伏产业新建量产产线以PERC电池产线为主,规模化生产的p型单晶电池均采用PERC技术,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3.1%;采用 PERC 技术的多晶黑硅电池片转换效率达到 21.0%;BSF p型多晶黑硅电池效率转换效率约19.5%;铸锭单晶PERC电池平均转换效率为22.4%;n型 TOPCon 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4%;异质结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4.2%;BC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4.1%。

当时预测,TBC、HBC等电池技术可能会不断取得进步,随着生产成本降低及良率的提升,n型电池也将会是电池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只是当时n型电池(主要包括异质结电池和TOPCon电池)相对成本较高,量产规模较少,市场占比约为3%。

截至2024年,随着n型产能的快速释放,凭借其在效率、发电性能及综合性价比等方面的显著优势,n型技术路线逐步走向成熟,已然成为市场主流。n型TOPCon电池片市场占有率高达71.1%,转换效率达25.4%,位居各类电池技术路线之首;异质结电池片市场占比约为3.3%,转换效率达25.6%;xBC电池片市场占比约为5%,转换效率达26%;而PERC电池转换效率23.5%,市场占比下降至20.5%,p型电池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原有老旧产能则普遍步入改造期或加速退出市场。

装机规模跨越式增长,总量突破历史峰值

从整体来看,“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我国光伏发电产业呈现跨越式增长态势,装机规模屡创新高。根据《“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设定的目标,光伏发电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主力军,在此期间年均新增装机需达到90GW以上,才能支撑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在2025年达到20%左右的总体目标,而实际发展速度远超规划预期。

累计装机容量方面,截至2025年7月底,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为1110GW(11.1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30%,全球光伏装机近半数来自中国。相较2020年末的2.5亿千瓦,增长超4倍,提前完成“十四五”初期目标。

新增装机容量方面,截至2025年7月底,我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为223.25GW(约2.23亿千瓦),这一数字已是2024年同期新增量的两倍以上。从各年度发展情况看,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呈现前低后高的加速态势。

2021-2023年,处于政策调整与市场适应期,新增装机相对平稳;2024年,迎来首个爆发式增长,全国光伏新增装机278GW(2.78亿千瓦),创下历史新高;2025年上半年,延续爆发态势,其中5月单月新增92.92GW,同比暴涨388%。从装机方式来看,集中式光伏装机方面受益于“十四五”一批大基地项目的建设及并网,自2022年开始,占比持续上升。2022年集中式光伏占新增装机的41.5%,2023年这一比例升至55.5%,2024年达到57.4%,新增装机量达159.39吉瓦,同比增长33%。集中式光伏以西北、西南地区大基地项目为基本盘,近年来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占比已反超分布式。

分布式光伏同样贡献显著。从2021年开始,分布式光伏就开启了爆发式增长之路。尤其是在最近两年间,分布式光伏年新增装机,几乎占到了全部光伏新增装机的“半壁江山”。2024年,我国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达到120GW(1.2亿千瓦),截至2024年底,我国分布式光伏装机累计达到370GW(3.7亿千瓦)。

工商业分布式方面,浙、苏、鲁、粤等省份排名靠前,市场分布以东部地区省份为主,市场呈分散化发展趋势,工商业分布式成为新增分布式装机的主要类型。户用分布式则基本完成装机重心由豫、冀、鲁三省南移的过程,市场同样呈分散化发展态势,但2024年新增装机规模、占比均有下降。无论如何,我国的能源结构转型在“十四五”期间已经取得了标志性的突破,风光也首次超过火电成为我国第一大电源

多元化创新应用场景,社会与生态效益巨大

“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产业通过生态融合创新,实现了从单一能源供给向多元价值创造的跨越。农光互补、牧光互补、渔光互补、光伏治沙激活了土地资源、离网制氢开辟了零碳工业、海上光伏拓展了空间边界。

新疆、内蒙古采用“板上发电、板下草方格固沙”模式,发电固沙,荒漠植被恢复。山东盐碱地、江苏滩涂地实现“板上发电、板下农、牧、渔养护”,提升土地复合利用率。福建建成国内首个高风速海域海上光伏电站,为沿海地区清洁能源开发提供范本。工业园区、农村屋顶成分布式光伏主力场景。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交通光伏(充电桩、高速服务区)等新业态加速落地。

截至2024年底,我国光伏累计发电量30962亿千瓦时,换算标煤8.36亿吨,累计减少碳排放21.74亿吨,相当于种植49.62亿棵树。“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产业链企业年产值破万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超百万。根据IRENA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全球光伏从业人数达720余万人,我国占比46%。投资活力持续释放。截至2024年,主要产品制造设备投资总额约为7232亿元。应用环节按2024年电站投资成本2.9元/W计算,2024年我国新增投资额为8049.5亿元,累计装机投资总额达 35977.8亿元。

此外,由于泛半导体领域设备、原料技术的相通性,以及我国光伏设备、原料不断实现技术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高,光伏设备企业从硅基半导体设备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等)设备和原材料角度为我国在半导体产业当中的关键环节提供本土化解决方案,硅材料和硅片企业通过对太阳能级多晶硅产品不断进行改良、提质、优化,实现在电子级多晶硅、大尺寸晶圆领域的本土化突破。

综合治理无序竞争,引导企业产品品质提升

近年来,我国光伏行业虽风光无限,却也步入到了第四次深刻调整周期之中。破解低水平竞争,需要强有力的政策引导与规范,国家层面已为行业定下基调。破局之道正从国家政策引导、市场化机制重塑到企业战略转型三个层面渐次展开。

与此同时,作为促进新能源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配套机制,电价形成机制改革也在深化。新能源在今年告别固定电价,拥抱市场化竞争。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标志着新能源“固定电价”时代的结束,全面进入市场化电价发展周期。政策清障与市场筑基已为光伏行业创造了新的环境。

当前,我国光伏行业呈现出四大特点。

一是多晶硅环节,n型硅料出货占比继续提升,企业进一步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等措施持续降低生产成本,颗粒硅下游认可度有所提高;

二是硅片环节,在产品结构方面,n型硅片凭借其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更好的稳定性以及更低的衰减率等优势,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选择;

三是电池片环节,在技术创新以及技术产业化方面均取得了明显进展,一是电池转换效率稳步提升,二是先进电池技术产业化成果显著;

四是组件环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技术发展的高效化、多样化以及区域价差明显缩小,一方面,技术发展呈高效化及多样化趋势,另一方面,不同区域组件价差明显缩小等特点。

在全球绿色能源转型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光伏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并真正提升国际循环的层次,必须超越以往以输出产品与产能为主的模式,转向输出技术、标准、管理和综合解决方案。这不仅关乎单一产业的竞争力,更关系到我国在全球绿色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贡献度。

我国光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国际循环水平的提升,核心在于实现从“成本领先”到“规则领先”、“资本领先”和“系统解决方案领先”的跨越。这不仅需要企业自身转变经营理念,更需要国家层面在标准国际化、金融支持和生态培育上提供战略引领和制度保障。唯有如此,我国的绿色产能才能成为世界绿色转型进程中可信赖、可依赖的中坚力量。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任务繁重,意义重大。我国光伏行业已经成为“碳中和”舞台上闪亮的明星,光伏在人们心中作为一种“廉价、清洁、自给自足”的能源形象完全树立。

随着“十五五”临近,光伏产业将深化与储能、氢能、数字技术的融合,主动调整产业生态,重构核心竞争力,把过去高度依赖的资源和资本能力转为研发创新、卓越运营、市场营销、国际化能力,进一步巩固光伏行业作为中国新型能源体系“主力军”的地位,并保持全球领先。

作者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 刘译阳,编辑丨赵晨美编丨马利亚监制丨连晓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