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还在为3D?打印动辄十几个小时的等待烦躁时,一群深圳工程师已经把打印速度飙到了?500mm/s;当传统设备还在依赖手动校准、频繁卡料时,他们用?AI?算法让机器像智能手机一样「懂事」。
这家成立仅5?年的公司,不仅让欧美创客甘愿为其产品支付溢价,更被行业冠以「3D?打印界大疆」的称号。它就是拓竹科技(Bambu Lab)——一个用技术重构桌面3D?打印体验的中国品牌。
把「慢笨粗」变成「快准狠」,它重新定义了3D?打印
在拓竹科技出现之前,桌面级3D?打印长期被困在「三难」困境里:速度慢(平均打印速度不到?100mm/s)、操作复杂(需要专业知识调试)、材料兼容性差(只能用基础塑料)。
2022?年,拓竹首款旗舰产品?X1 Carbon?横空出世,直接将行业标准抬升了一个维度。500mm/s?的打印速度是什么概念?别人打印一个手掌大的机械零件要4?小时,它?1?小时就能搞定,且精度能控制在?0.1mm?以内。更颠覆的是其AMS?自动供料系统,像打印机换墨盒一样轻松实现16?种颜色无缝切换,让复杂的多色模型打印从「专业级操作」变成「一键完成」。
如果说X1 Carbon?是写给专业用户的「技术宣言」,那么?A1/A1 Mini?系列就是送给大众的「创造门票」。自动校准功能让新手告别繁琐调试,闭环控制技术解决了打印过程中的「断料焦虑」,就连机器运行噪音都控制在图书馆级别的?45?分贝。有创客调侃:「以前调机器的时间比打印还长,现在连我家孩子都能自己打印玩具。」
拓竹的底气来自三大核心技术壁垒:
全流程智能化:从自动调平、耗材检测到云端监控,AI?算法接管了?90%?的手动操作,真正实现「像用?2D?打印机一样简单」。
速度与精度双杀:采用航空级CoreXY?结构,配合自主研发的「闪电模式」路径规划算法,让高速打印不牺牲精度。
生态化布局:从AMS?供料系统、特种工程材料到?Bambu Studio?切片软件,构建起「硬件?+?耗材?+?软件」的完整闭环,甚至支持用户调用?API?自定义功能。
不走低价路的「破局者」,精准卡位万亿市场
在很多人印象里,中国科技产品出海总绕不开「性价比」标签,但拓竹偏要反其道而行。X1 Carbon?系列定价?900-1500?美元,远超同类国产品牌,却能在欧美市场卖到断货。其秘诀在于精准卡位「高性能桌面级」空白市场——既满足专业创客对工业级精度的需求,又比动辄上万美元的工业设备更亲民。
如今,拓竹的用户早已遍布全球:手办设计师用它实现复杂细节的快速迭代;中小学STEAM?课堂上,学生们打印自己设计的科学模型;中小型工厂用它制作定制化生产工具,把研发周期从?weeks?压缩到?days?;甚至牙科诊所也用其打印高精度牙模,成本仅为传统方式的1/3?。
这种「专业消费级」定位,本质上是对3D?打印应用场景的重新定义:它不再是工业巨头的专属工具,也不止是极客的玩具,而是成为连接创意与现实的「数字制造入口」。用生态思维做硬件,它让全球创客自发「种草」
走进拓竹科技的海外用户社群,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量创客自发分享打印作品、开发插件、甚至为新用户编写教程。这种「自来水」效应的背后,是其精心构建的用户生态体系。
MakerWorld?平台堪称3D?打印界的「小红书」—— 用户上传的模型文件自带打印参数,新手只需点击下载就能直接打印。目前这个?UGC?平台已积累数万件作品,从机械零件到艺术雕塑,形成了活跃的创意社区。
在营销层面,拓竹更懂「技术原教旨主义者」的痛点:不搞花里胡哨的噱头,而是邀请YouTube?顶级?3D?打印博主(如?3D Maker Noob)进行「拆箱即评测」,用实测数据说话。推出「CyberBrick」玩具套件,让孩子打印零件组装机器人,完成「从数字设计到物理创造」的全流程体验。举办全球打印挑战赛,去年的「极限速度打印」主题吸引了127?个国家的创客参与。这种「技术驱动+?社群共建」的模式,让品牌在欧美市场迅速破圈。有海外用户评价:「拓竹就像3D?打印界的苹果,不仅做产品,更在定义一种创造方式。」
从代工到领跑,中国智造的「破壁」之路
拓竹的崛起,藏着中国科技品牌出海的新密码。不同于传统制造业「代工?-?模仿?-?低价」的老路,它从诞生就带着「技术自研+?全球直销+?生态运营」的基因:核心算法100%?自主研发,海外销售以独立站和亚马逊直营为主,用社区运营替代传统广告投放。这种模式不仅让利润空间提升?30%?以上,更直接掌握了用户话语权。
如今,拓竹的产品已进入全球100?多个国家,在欧美高端桌面?3D?打印市场占有率超过?20%,打破了?Stratasys?等老牌企业的垄断。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中国品牌可以在「硬科技?+?软实力」的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车 ——?用工业设计打动用户,用生态粘性留住用户,用全球化思维服务用户。
当越来越多像拓竹这样的企业出现,「中国制造」正在被重新书写:它不再是低附加值的代名词,而是代表着「技术创新+?用户洞察?+?全球视野」的新物种。或许正如一位创客在社交平台的感叹:「以前总羡慕国外的先进设备,现在全世界都在等深圳的新固件更新 —— 这种感觉,真的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