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SMT BGA焊接枕头效应(Head-in-Pillow, HIP)解析与解决方案

08/11 10:54
1506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HIP是BGA(球栅阵列封装)或CSP(芯片级封装)回流焊接中的典型失效模式,表现为锡球与锡膏未完全熔合,形成类似“头靠枕头”的虚焊结构。其隐蔽性强(可通过功能测试),但后续易因机械应力失效,威胁产品长期可靠性。以下是系统性分析及解决策略:

一、HIP的形成机理与主要原因

热变形与翘曲

BGA封装PCB受热翘曲:回流焊中,因材料CTE(热膨胀系数)不匹配或升温过快,BGA载板或PCB局部变形,导致锡球与锡膏物理分离。温度回落后二者重新接触,但氧化层已形成,阻碍熔合。

变形高发区:99%的HIP发生在BGA外围1~3排焊点(翘曲最大区域)。

焊球/焊盘表面异常

氧化或污染:封装测试探针残留物、存储环境湿度超标(MSL等级失控)、水溶性助焊剂清洗不彻底,均导致焊球氧化(SnO/SnO?)。

二次氧化:高温下助焊剂活性耗尽,熔融焊料表面氧化加剧。

工艺参数失调

锡膏印刷缺陷:钢网开孔不足、印刷偏移、导通孔在焊盘(Via-in-Pad)导致锡膏量不足或分布不均。

回流曲线不当:预热时间过长(>100秒)或温度过高(>200℃)加速助焊剂挥发;峰值温度过高(>240℃)加剧氧化与变形。

材料兼容性问题

低活性锡膏:助焊剂抗高温氧化能力弱(如Bi/In合金锡膏),润湿性不足。

低Tg板材:PCB玻璃化转变温度(Tg)低,高温下更易软化变形。

?二、HIP的检测与诊断方法

方法 原理与优势 局限性
3D X射线 CT 断层扫描重建焊点三维结构,可直观识别HIP融合不良区域(垂直分离) 设备成本高,检测速度慢
红墨水试验 染色液渗入未熔合缝隙,分离后观察染色区域(破坏性检测,精度高) 需破坏样品,操作复杂(需真空渗透、热固化)
切片分析 切割焊点剖面,电子显微镜观察未熔合缝隙 破坏性检测,仅限抽样
2D X射线 旋转45°观察“葫芦状”拖尾现象 对垂直分离不敏感,易漏检

注:功能测试(ICT/FVT)和烧机(Burn-In)可筛出部分间歇性失效,但覆盖率有限。

??三、HIP的解决与预防策略

优化钢网设计与锡膏量

选择性增加外围焊点锡量:BGA外围1~3排开孔改为方形内切圆(例:0.26mm圆孔→0.25mm方孔,体积增13.6~24.97%),中心区维持圆形。

提高面积比(AR):AR>0.66保证脱模率,避免少锡。

升级锡膏与助焊剂活性

更换高抗氧化锡膏:如SAC305(Sn-Ag-Cu)替代低银配方,增强抗高温氧化能力(案例:HIP不良率从3%降至0%)。

添加助焊剂/氮气回流:氮气环境(O?<500ppm)抑制氧化;局部助焊剂喷涂直接活化焊球表面。

精准控制回流曲线

缩短预热时间:150~200℃区间控制在60~80秒(原100秒以上),保留助焊剂活性。

降低峰值温度:设置235~240℃,减少高温变形与氧化。

抑制变形与材料管控

过炉载具(Carrier):支撑薄板(≤1.0mm)或大尺寸PCB,减少二次回流变形。

高Tg板材与烘烤:采用Tg>170℃的PCB;BGA来料烘烤(105℃/4~8h)除湿防翘曲。

供应商协同:要求BGA封装厂控制翘曲(高温形变<80μm)、禁用水溶性助焊剂植球。

?四、实践应用建议

优先级排序:首选钢网优化与锡膏升级(成本低、见效快),其次调整回流曲线,最后考虑载具/氮气(成本高)。

跨工序协同

设计端:避免Via-in-Pad,优化焊盘铜箔平衡(减少局部吸热);

贴片端:校准Z轴下压距离(确保锡球接触锡膏)。

检测组合:量产中用3D X射线抽检(每2小时1次),失效分析用红墨水/切片确认。

工艺窗口窄是HIP频发的核心矛盾”——通过多维度改善拓宽窗口(如案例:仅更换锡膏即归零不良),可显著提升BGA焊接可靠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