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在第五届RISC-V中国峰会软件与生态系统分论坛现场,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屈晟带来了题为《作为RISC-V服务器的openEuler:挑战和路线图》的报告。
openEuler:开源Linux发行版的崛起与RISC-V之缘
openEuler是一款基于RPM的Linux发行版,自2019年开源以来,凭借活跃的社区运营数据,吸引了众多开发者的目光。它与RISC-V的缘分始于2024年4月,截至报告当日,已跟随社区版本发布了超过10个版本,前期主要以第三方发布为主。其中,24.03版本堪称首个重要里程碑,在2023年的峰会上就曾作简要介绍。在这个版本中,对X86、ARM、RISC-V架构的贡献进行了重点统计。在全链软件仓里,X86架构软件包编译成功率高达99.7%,ARM架构为99.5%,RISC-V架构也达到了98.5%,与前两者的差距已微乎其微。
当前,openEuler正基于RISC-V生态上下游的RV20 LTS版本,致力于提供统一的公共底座,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质量验证:打造RISC-V Tier-1验证平台
为了确保RISC-V版本的质量能够看齐X86和Arm版本,社区搭建了一个由70多台RISC-V开发者套件(如Pioneer Box)组成的集群,运行openEuler进行严格测试。屈晟表示,最终目标是打造RISC-V Tier-1验证平台,通过拉通生态上下游,统一关键基础软件基线,未来能够参与RISC-V标准演进,有效应对服务器领域碎片化问题。
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社区团队规划了“一个核心任务 + 四个生态计划 + 两项关键能力”。核心任务是RISC-V标准演进与碎片化应对,围绕RVA20标准,当前已迭代至RVA22,RVA23测试版本预计于报告当日推出,支持RISC-V架构认证。四个生态计划各具特色且意义重大:
内核同源计划
-
- 由社区负责维护高版本RISC-V性能支持,厂商协作贡献产品多样性,通过单ISO实现多平台兼容,满足商业化落地需求。
RVI测试平台
-
- 将开放基础设施,联合厂商共建测试平台,加速RISC-V标准生态发展。
RVCI战略基建计划
-
- 推动社区原生开发,与上游合作公司协同,实现RISC-V架构的原生支持。
两项关键能力则聚焦于基础设施的自动化与连续性。在生态早期迭代中,这两点至关重要。
openEuler RISC-V的基础设施分为编译构建、测试测评、硬件管理等四部分。编译构建基础设施基于openEuler和OBS(软件所内部使用OBS),针对RISC-V支持需持续演进的问题,采取内部快速验证后提交社区的策略,加速社区对RISC-V的稳定支持。在CI开发支持方面,为上游重要软件包提供CI(持续集成)设施及运维服务,有效解决了“无CI可用”的痛点。测试测评体系包含两套系统——LAVA构建自动化测试系统,以及针对版本测试的Mugen测试服务。
屈晟表示,相关测试服务已开放,欢迎生态伙伴合作共建。
RVA23标准:开发、计划与问题解决?
开发进展:紧密合作,全面覆盖
目前,openEuler社区正以Linux内核6.6版本为基础,积极开展RVA23标准的相关开发工作,并与中兴通讯等知名厂商保持紧密合作关系,携手推动标准落地实施。在用户空间支持层面,社区利用LLVM 20.1版本,成功实现了对openEuler 4600余个软件包的全面覆盖,这一覆盖范围占到了编程语言类软件的93%。
同时,社区还贴心地提供了qcow2格式的系统镜像,方便用户使用。此外,GCC版本的适配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社区正在梳理GCC 14.3至15.1版本之间的差距,预计需要补齐约60至80个工具链差异项。待这些差异项解决后,将进一步推进GCC版本的适配工作。
版本计划与测试验证:明确时间,深度合作
openEuler RISC-V的RVA23计划已明确时间节点,将于2025年9月发布25.09版本,这是面向第三季度的首个版本。同时,还计划在2025年第四季度发布一个长期维护的RVA23版本。
针对当前缺乏RVA23标准硬件设备的问题,社区与香山团队展开深度合作。在刷入昆明湖V2环境的测试系统中,已经进行了多轮小范围的测试。这些测试内容涵盖了C++、MySQL等四大类编程语言,以及11类典型的服务器应用场景。目前,测试结果表现良好,软件与硬件的兼容性验证已经基本完成(目前仍处于开发阶段)。
研发策略与问题解决:“同源”策略,协同合作
在版本研发过程中,社区始终坚持“同源”策略,通过基于宏的相关参数配置,提高了对RVA23标准支持的灵活性。针对当前面临的两大核心问题,即无RVA23标准硬件和缺乏专用测试套件,社区采取了两项有效措施:一是加强与香山团队的协作,共同推进硬件支持工作;二是加强与CSC(可能为相关技术委员会)委员会的合作,共同提升测试能力。
RISC-V虚拟化路线图:目标明确,稳步推进
从去年年初开始,社区团队就一直积极向RISC-V上游的软件站点投入资源与精力。后续,社区团队也会进一步阐述其中的具体内容。目标是打通RISC-V虚拟化的整体链路,待H(高性能硬件)+AI(人工智能)+Linux(操作系统)三者融合后,能够提供一个完整且强有力的支持体系。
目前看来,有望在2026年底前实现这一目标。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相关工作都已在上游展开,大家可以在上游的相关版本中看到团队的贡献,特别是持续集成(CI)方面,它是工作的重点之一。
与此同时,社区团队也密切关注着RISC-V在数据中心(DC)或高性能计算领域的落地应用。一直在思考当RISC-V真正应用于这些场景时,它会在哪里最先发挥作用。经过与多家厂商的深入沟通,以及相关产品的持续打造与支持,团队认为存储服务器可能是RISC-V最早落地的领域。为此,对整个存储链进行了详细分析,明确了关键软件的目标。从软件供应链的视角来看,计划在上游进行基于RISC-V以及ZBB等扩展的加速工作。未来,希望在一段时间内实现对V扩展的支持,并为OpenSS等软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通过上述全面且深入的布局,openEuler正全力以赴为RISC-V服务器生态提供从标准演进、基础设施到质量验证的全链路支撑,推动RISC-V架构在服务器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