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半导体刻蚀工艺中,单晶硅和多晶硅用什么气体进行刻蚀?

07/20 10:55
3174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半导体刻蚀工艺中的硅材料刻蚀:单晶硅与多晶硅的气体选择与应用

半导体制造是现代电子工业的基础,而刻蚀工艺则是半导体制造中最为关键的步骤之一。在众多半导体材料中,单晶硅和多晶硅是最为常见的两种硅基材料,它们在集成电路光伏电池传感器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种材料在刻蚀工艺中所使用的气体选择、反应机理以及实际应用中的优化策略,带领大家全面了解半导体刻蚀技术的核心要点。

单晶硅与多晶硅刻蚀概述

单晶硅和多晶硅虽然同属硅材料,但由于其晶体结构的差异,在刻蚀工艺中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单晶硅具有高度有序的原子排列,晶体结构完整,常用于制造高性能的半导体器件基底;而多晶硅由许多小晶粒组成,晶界较多,常用于栅极电容电极等器件结构。这两种材料在刻蚀过程中对气体的选择、刻蚀速率和侧壁形貌控制有着不同的要求。

刻蚀工艺主要分为湿法刻蚀和干法刻蚀两大类。湿法刻蚀利用化学溶液(如氢氟酸、硝酸等)对材料进行各向同性腐蚀,适用于某些平整表面的处理需求。然而,随着半导体器件尺寸的不断缩小,干法刻蚀(尤其是反应离子刻蚀,RIE)因其优异的各向异性(垂直方向的刻蚀速率远高于水平方向)和图形保真度成为主流技术。

在干法刻蚀中,气体选择是决定刻蚀效果的关键因素。常用的刻蚀气体包括含氟气体(如SF?、CF?)、含氯气体(如Cl?)以及含溴气体(如HBr)等。这些气体在等离子体环境中分解产生活性自由基和离子,与硅材料发生化学反应或物理轰击,从而实现材料的精确去除。接下来,我们将分别探讨单晶硅和多晶硅在刻蚀工艺中的气体选择及其特点。

单晶硅的刻蚀气体选择

单晶硅的刻蚀在半导体制造中主要用于晶圆减薄、深槽刻蚀(如DRAM中的电容结构)以及MEMS器件的制造。由于其晶体结构均匀,单晶硅的刻蚀通常需要较高的刻蚀速率和良好的剖面控制。

六氟化硫(SF?)是单晶硅刻蚀中最常用的气体之一。SF?在等离子体中分解产生氟自由基(F),这些自由基与硅反应生成挥发性的SiF?,从而实现材料的快速去除13。SF?刻蚀的特点是速率快、各向异性较好,适用于需要高效率的场合。然而,纯SF?刻蚀容易导致侧壁钻蚀(即横向刻蚀过度),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常与其他气体混合使用以提高各向异性。

四氟化碳(CF?)是另一种常见的含氟刻蚀气体,其刻蚀机理与SF?类似,但刻蚀速率相对较低。CF?的优势在于其工艺可控性更好,且可以通过加入氧气(O?)调节刻蚀选择比(即对不同材料的刻蚀速率差异)。例如,在需要刻蚀硅但保留二氧化硅(SiO?)的场合,CF?/O?混合气体能够提供更好的选择性。

对于需要极高深宽比(如超过10:1)的刻蚀应用(如硅通孔TSV),博世工艺(Bosch Process)被广泛采用。该工艺交替进行SF?的化学刻蚀和C?F?的钝化保护,通过循环方式实现高深宽比结构的精确成型。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在保持高速刻蚀的同时,有效抑制侧壁钻蚀现象。

多晶硅的刻蚀气体选择

多晶硅在半导体器件中主要用作栅极材料、互连层以及电容电极等。与单晶硅相比,多晶硅的刻蚀面临更多挑战,尤其是晶界效应可能导致刻蚀不均匀,以及光刻胶侵蚀问题。因此,多晶硅刻蚀通常需要更高的各向异性和侧壁保护机制。

氯气(Cl?)是传统多晶硅刻蚀的主流气体。Cl?等离子体产生的氯自由基与硅反应生成SiCl?等挥发性产物,能够实现较高的刻蚀速率9。然而,纯Cl?刻蚀的各向异性较差,容易导致侧壁倾斜。为了提高垂直度,通常会加入氧气(O?)或氦气(He)。O?能够在刻蚀过程中在侧壁形成SiO?Cl?保护层,抑制横向刻蚀;而He则可以提高等离子体密度,增强离子轰击效应。

溴化氢(HBr)在现代多晶硅刻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Cl?相比,HBr刻蚀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侧壁保护能力。HBr与硅反应会生成大量SiBr?聚合物,这些聚合物沉积在侧壁上形成保护层,有效防止钻蚀现象13。浙江芯晟半导体科技近期申请的一项专利就采用了"HBr作为主刻蚀气体,SF?作为辅助气体"的方案,在保持良好各向异性的同时显著改善了多晶硅孔的形貌13。不过,HBr的缺点是刻蚀速率较慢,因此常需加入少量SF?或Cl?以提高效率。

对于高选择比要求的应用(如在刻蚀多晶硅时需要保留底层的氮化硅),HBr/Cl?/O?混合气体表现出色。实验数据显示,适当比例的HBr加入可以使多晶硅对氮化硅的刻蚀选择比高达23:19。这种高选择性对于先进集成电路制造中的栅极刻蚀尤为重要,能够有效防止底层材料的损伤。

刻蚀工艺的优化与挑战

在实际半导体生产中,单纯依靠某一种气体往往难以满足所有要求,因此气体组合和工艺参数的优化至关重要。刻蚀速率、选择比、各向异性和残留物控制是评估刻蚀工艺的四个关键指标。

射频功率(RF Power)是影响刻蚀效果的重要参数。增加RF功率会提高等离子体密度,从而加快刻蚀速率;但过高的功率可能导致离子轰击过强,降低刻蚀选择比(如多晶硅对氮化硅)并增加光刻胶的侵蚀9。实验表明,在Cl?/He刻蚀中,当RF功率从75W增加到200W时,多晶硅刻蚀速率可从约100nm/min升至300nm/min,但其对氮化硅的选择比则从15:1降至5:19。

气体比例的调节是另一种常用优化手段。以HBr/Cl?/O?系统为例,增加O?流量可以提高多晶硅刻蚀速率和选择比,因为O?能与SiCl?结合形成SiOxCly,增加活性Cl浓度;同时O?还会与氮化硅反应生成SiOxNy保护层,抑制氮化硅刻蚀9。而HBr的加入虽然会降低刻蚀速率,但能显著改善侧壁形貌和选择比。

刻蚀残留物是另一个需要关注的挑战。在使用HBr/Cl?/He-O?混合气体刻蚀多晶硅后,表面常会形成硅氧化物残留层5。研究表明,这类残留物会严重影响后续工艺步骤和器件性能,必须通过湿法清洗(如O?/H?SO?溶液)或干法清洗(O?等离子体)去除。XPS分析证实,湿法清洗在获得清洁表面方面比干法更具优势。

应用实例与未来趋势

不同硅材料的刻蚀工艺选择最终取决于具体应用场景。在光伏电池制造中,单晶硅的绒面结构(用于减少光反射)通常采用NaOH或KOH溶液的湿法各向异性刻蚀;而高效PERC电池中的局部背接触则需要干法刻蚀实现精确图形化。

在集成电路领域,多晶硅栅极刻蚀是关键技术之一。随着晶体管尺寸缩小至纳米级,传统的Cl?基刻蚀逐渐被HBr基工艺取代,以获得更垂直的侧壁和更小的线宽偏差。北方华创最近公布的专利技术采用"独特的刻蚀和钝化气体组合",通过在图形密集区和稀疏区实现均一刻蚀速率,显著提升了FinFET器件的性能6。

三维NAND闪存是另一个典型应用,其高达128层甚至更多的堆叠结构要求极高的刻蚀深宽比和均匀性。在这种应用中,SF?基的博世工艺与C?F?钝化交替进行,可实现超过40:1的深宽比刻蚀。而粤芯半导体最新的铝刻蚀挡片技术虽然针对金属刻蚀,但其通过聚合物控制等离子体密度的思路也可能启发硅刻蚀工艺的改进。

未来,半导体刻蚀技术将朝着更高精度、更高选择比和更低损伤的方向发展。原子层刻蚀(ALE)技术能够实现单原子层的去除精度,可能是下一代刻蚀工艺的突破口。同时,随着环保要求日益严格,开发绿色刻蚀气体(低全球变暖潜能值GWP)也将成为重要课题。此外,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在刻蚀工艺优化中的应用有望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良率

结语

单晶硅和多晶硅作为半导体工业的基石材料,其刻蚀工艺的选择与优化直接影响器件性能和制造成本。从传统的Cl?、SF?到现代的HBr基气体组合,刻蚀技术不断演进以满足日益严苛的制造要求。理解不同气体的特性和相互作用机制,结合实际应用需求进行参数优化,是获得理想刻蚀效果的关键。随着半导体技术持续向更小节点迈进,刻蚀工艺将继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创新气体化学与先进设备技术的结合必将开辟新的可能性。

相关推荐

登录即可解锁
  • 海量技术文章
  • 设计资源下载
  • 产业链客户资源
  • 写文章/发需求
立即登录

目前就就职于Foundry大厂工艺整合工程师,每天坚持更新行业知识和半导体新闻动态,欢迎沟通交流,与非网资深PIE。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国芯制造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