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
00:30?深耕汽车、AI与计算,MPS如何打通高端市场
06:42?工艺基因驱动,Fab-lite模式护航,MPS供应链为何如此稳健
12:18?不做投机生意,以长期主义文化,筑起MPS的竞争壁垒
幻实:欢迎大家收听芯片揭秘,我是主播幻实,今天我邀请到的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Monolithic Power Systems芯源系统(以下简称:MPS),现在坐在我旁边的就是MPS北中国区副总经理卢平。
MPS北中国区副总经理 卢平 做客芯片揭秘
卢平:大家好,我们是一家基于电源芯片的电源解决方案公司,在中国已经扎根超过 20年,拥有超过4000种产品,目前在全球模拟半导体行业排名前十。
幻实:全球模拟半导体行业龙头的芯片公司做客芯片揭秘,让我非常开心,请问卢总,MPS成立到现在大概有多少年了?
卢平:MPS是1997年成立的,现在已经是第28个年头了。
幻实:所以公司是做了将近30年的模拟芯片,相比于国内2017年以后才逐渐多起来的模拟芯片公司,我相信MPS对行业肯定有很多不一样的理解,期待今天跟卢总有一个深度的交流。
卢平:其实我们MPS在模拟半导体领域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公司。真正的龙头公司在半导体行业刚起步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成立了,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多已经消失或是被合并的。
幻实:好的卢总,首先问你第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司,能讲讲你们当前的市场状况和全球的格局情况吗?
卢平:我们MPS这几年一直是在往计算、汽车和工业以及一些高端消费类的方向发展,在计算领域、汽车领域和企业通讯领域, MPS的销售额已经是超过六、七成。
MPS计算及汽车解决方案(图源:MPS)
幻实:汽车、计算、企业通讯等场景对可靠性的要求会非常高,对吧?那您觉得这几块市场,全球的总量是在增加吗?还是说是一个相对持稳的状态?
卢平:是的,它对技术的复杂性,对产品的可靠性和长时间质量体系的建立要求都很高。总体来看,第一个比如汽车领域,这些年很热门,其实汽车总量并没有增加,但汽车随着电气化、智能化和自动驾驶的普及,它对半导体的需求量是在不断上升的。第二个企业通讯服务,它是涵盖AI的,这些年也是一个非常热门的增长点,比如大家更关注的头部AI服务厂商、芯片厂商,其实它背后也离不开电源,MPS在这部分的投入已经差不多有十年,同时也取得了一些很好的回报。第三个计算领域,也就是云服务,包括一些家庭的计算需求,业务都在不断增加,现在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
幻实:能不能展开说一下AI这方面你们具体做了什么样的投入?从哪个部分切入?具体的应用场景是什么?
卢平:举个比较典型的例子——AI离不开服务器,而现在的服务器也为AI做了很多演变,通过加装GPU,从传统服务器变为AI服务器。一些头部公司会建立完全自己的服务器集群,里面主要的处理器也是GPU。这些引发了非常大的电流的问题,传统的多相控制电源并不能符合现在 AI 服务器背景下GPU的供电需求,基于此我们定制了一系列的产品:包括48伏的电源模块、12伏/5伏的多相电源的转换芯片以及电源模块。通过定制化开发,我们在市场上也是取得了一个比较好的地位,基本上头部的SoC玩家都将我们纳入到他们的供应商体系里面。
MPS 新型 48V 至 4.8V 系统(图源:MPS)
幻实:我感觉这个市场还能持续很久,因为大家才开始集群化部署,现在很多公司都在买自己的一体机,然后把诸如Deepseek这样的AI部署进去。
卢平:实际上这些话题非常多,比如Deepseek出来之后,这对于芯片厂商,像英伟达这样的,它到底是一个利好还是一个利空,各有各的看法,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话题度非常足。而在AI的应用层面来说,不管像你们媒体企业也好,像我们这种技术企业也好,其实大家都在或多或少地去探索AI的应用,所以我觉得AI还是会逐步下沉到我们所有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去。
幻实:听完卢总你刚刚讲的这个,我们就更加能理解为什么说AI会带来非常多的行业革新,哪怕是一个传统的电源芯片,也会受AI 的影响,带来新的需求,有新的产品。
卢平:对,其实电源无所不在,它可能不显眼,不是聚光灯下的主角。但是主角的边上总是有电源,它是不可或缺的。
幻实:MPS有一个单片式电源管理的技术非常有名,请问你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设计理念?你们在做产品开发的时候差异化的思路是怎么样的?
卢平:这一点与我们的CEO有关,他是工艺工程师出身,所以会更加看重工艺,实际上对于电源芯片来说工艺也是至关重要的,如基石一般的存在。有了工艺加成,我们可以将电源系统做得更加与众不同,从而实现更高度的集成化以及更高的效率。这都要依托于我们的工艺基石,同时再加上很好的设计,才能呈现出这么一个高效率、高集成化的电源。总体来看,电源的整个趋势,主要就是由工艺与设计这两方面在推动的,从早先的晶体管做成的电源,到后来的MOS管做电源,再到现在新一代由GaN或者SiC等第三代半导体做成的电源,它都是不断地在往更高效、更高频、更高集成度的方向去演进。我们也希望通过先进的BCD工艺,将功率半导体、将控制、将数字计算融合到一个晶圆上面。
幻实:所以你们其实有非常深厚的制造能力,但又不是IDM,还是属于design house 这样的公司,对吧?
卢平:我们称我们自己叫Fab-lite,是介于Fabless跟IDM之间。传统的Fabless可能完全不管工艺,也不管生产制造,都是借用晶圆厂的工艺去实现,这样就导致大家都比较一致化,而且对于晶圆厂来说,它为了满足不同供应商的需求,提供的工艺往往是没有特质化的,它会优先考虑大而全,也就没法为你的需求去改变。所以对于MPS来说,我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定制工艺,同时我们跟晶圆厂是一种深度合作的关系,用自己的工艺,再租用他们的产线,这样就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们供应的持续性与供应的可拓展性,另一方面,因为涉及到工艺的移植,我们跟晶圆厂的合作关系也是比较长期稳定的,不会寻求短期的合作关系,而且有了自己的工艺,就不会依赖于某一个特定的晶圆厂。
幻实:所以工艺开发实际是你们很重要的一个能力,这个是和很多模拟芯片公司非常大的能力上的差别。那卢总,接下来我要问你个有挑战的问题了,全球这么多Fab,你怎么评价大陆的Fab?你们会选择和大陆的 Fab 合作吗?
卢平:实际上我们从成家之初,就一直有在跟中国的Fab厂去合作的,因为我们其实不需要特别先进的工艺,大部分时候大家谈工艺领先性谈的是数字工艺,例如7纳米、5纳米、3纳米,这些都是偏向数字制程的,而对于我们模拟芯片来说,并不要求这么先进的工艺,MPS 现在用在计算领域的最复杂的芯片,是55纳米,足以满足我们的需求,所以MPS一直以来都跟很多的中国晶圆厂,包括SMIC、华虹、先进半导体等有着很深入的合作,到目前为止,我们大部分的晶圆生产都是在中国。
芯片揭秘 主播幻实(右) 对话
MPS北中国区副总经理 卢平(左)
幻实:你觉得国内的晶圆厂这些年进步怎么样?如果让你点评一下晶圆厂需要在哪些方向提升,你可以从用户视角上给点反馈吗?
卢平:总体来说中国的Fab厂这些年成长是非常多的,因为我们之间的合作也是不断在加深,大部分充分地满足了MPS的需求。我们也和国内最优秀的一批资源厂合作,共同构建起了一个完善可靠的质量管控体系,去满足之前提到那几个应用领域的需求,比如在汽车安全领域,对失效率有着非常非常严苛的要求,已经不是PPM而是PPB级别的要求,比如在高端计算领域,大家对可靠性、长期工作的失效率要求也很严苛,而我们MPS通过这样一个质量管控系统,生产值得放心的产品,深得客户认可。
幻实:我发现你们的供应链管理非常稳健,跟国内供应链相关的Fab公司形成了如此紧密的合作,那就说明你们不会有交不出货,或者说忽然断供的风险,这其实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
卢平:我们MPS其实不喜欢做投机的生意,在过去这几年的芯片紧缺浪潮,和各种各样的一些政策影响下面,MPS一直都在很清晰地在去界定“我们到底要去做什么”这件事,我们一路走到现在,其实是放弃了很多生意的,因为不管是上游的合作伙伴还是下游的客户,我们都希望建立长期关系,而不是动态的、投机的那种关系,这也某种程度解释了MPS为什么会在供应商中总体比较稳健,一直没有出现断供的情况。
幻实:卢总,你们作为一家全球公司,各地都有自己的一堆人马,你们是用什么样的文化凝聚这么多人,打造这个团队的?有没有什么独特的基因可以跟我们分享分享?
卢平:我进这家公司是21年前,经过这 20年,我觉得公司有一个从基础开始做事的文化,工程师绝大部分都是校招,我们都是自身培养,包括我本人也是从学校毕业就进入这个公司,然后我们目前的团队也绝大部分是毕业就进来的。
幻实:中国半导体这些年那么多初创公司都是到处在挖人,经常两三倍的薪水把人挖走,MPS是靠什么留住人才的?是这个公司的文化好,还是产品好还是什么样?
卢平:站在员工角度,为企业打工,大家比较在乎什么?其一氛围,是不是有一个比较和谐的氛围;其二是收入,这个收入是不是一个至少你自己认为公正的收入;其三是自身的前景,在这边是不是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我觉得总体来说MPS是一个比较平衡的公司。
首先在氛围上,因为我们有从头打造的这个文化,没有外来空降的习惯,而且我们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投资,也没有去合并公司,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直是organic growth 也就是自发地增长,团队的整个人员都是逐步自己建立梯队,因此整个团队的氛围是比较融洽的。MPS一直有非常清晰的成长目标,这个成长目标不单单针对企业,也包含我们个人。
其次从收入来说,我们是能够跟上市场脚步的,不会应激式地反应,同时也通过一些期权,以及其他正常的激励手段,给到努力工作做出贡献的员工一个很正向的回报。所以你能看到我们的人员平均在职时间都是蛮长的,整个中国区的话,可能都快十年了,这个在很多企业是蛮少见。我们始终相信,一个人他要产生贡献,不但需要个人能力,而且也需要对这个企业有足够的了解,建立起相互的信任,才能发挥很大作用。
幻实:最后问一个问题,像第三代半导体这样的新型材料导入到电源相关的市场,对你们公司的产品开发思路会带来什么改变?你们会怎么应对这些新型材料导入市场带来的变化?
卢平:总体来说第三代半导体,它的整个工艺制程以及可靠性,是在逐步地完善和接受市场的考验当中去改进的,从MPS的角度来说,我们是拥抱第三代半导体的,目前有很多的AC/DC产品,实际上就大量使用GaN,然后在新能源方面,也有基于SiC的集成反激电源,这部分SiC都是我们自己开发的,这背后有大量工程工艺方面的投入。MPS非常乐意看到新的技术在中国这边去使用,然后带来整个产业的一个变局的。
幻实:所以其实并不是我们中国在推第三代半导体,在自嗨,这个东西是真的符合未来场景的。
卢平:当然,你看像SiC的主流供应商也都是欧美企业,其实也不存在自嗨,我觉得跟传统的硅MOS或者IGBT,可能更多是一个共存的状态。关键在于寻找到自己更好的一个归属,在很多像新能源、快消这些产品当中,其实已经证明了其存在价值,而是否有更多的应用,就取决于我们第三代半导体的进一步提升了。
幻实:非常感谢卢总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维度的科普,也祝MPS在中国发展得越来越好,您有下一代更好的产品的时候,欢迎再来我们芯片揭秘做客。
MPS用28年实践证明,牢牢抓住工艺的自主开发能力,总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掌握话语权。这也说明Fab-Lite模式绝非简单折中,而是在半导体产业专业化分工与技术自主化博弈中开辟的第三条道路。当Fabless企业受制于代工厂标准化工艺难以突破性能瓶颈,IDM模式又因重资产投入陷入资本风险时,Fab-Lite模式成为激活本土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关键变量。尤其在模拟芯片等对工艺兼容性要求严苛的领域,该模式打破了设计与制造之间的割裂格局,将电源芯片的性能优化需求直接注入工艺开发环节,让成熟制程不再是低端代工厂的代名词,而是成为本土企业突破高端市场的跳板。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重构的当下,Fab-Lite模式让我们看到了本土产业从 “跟随配套” 向 “生态主导” 转型的可能性,当自主工艺转化为产品差异化优势,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将在汽车电子、AI服务器等战略领域构建起“中国定制”的供应链护城河。
关于大咖谈芯
“大咖谈芯”,是芯片揭秘2018年创办并开播的一档播客栏目。栏目每周上线一期幻实与行业大咖的对话栏目,为行业从业者提供发声机会的同时传播产业知识、科普技术魅力,还能为优秀企业做品牌宣传,号召更多人关注。大咖谈芯栏目2018年创立至今,连续7年以周更频率,实现了300+科技企业合作,600+期音视频节目,累计播放量突破1000万次,在喜马拉雅FM上的芯片类节目中排名第1,科技类节目中排名前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