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对原产于美国的商品加征125%关税后,芯片现货市场上美系的TI(美国产能占比超80%)和ADI(美国产能占比约30%-40%)芯片一度出现报价上涨、暂停报价,引发热议,关税反制措施或将削弱TI、ADI两家模拟芯片大厂在国内的竞争力。国产模拟芯片板块再次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据4月21日报道,A股模拟芯片概念股近期表现抢眼,成为细分赛道中的亮点。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终端客户开始主动寻求TI和ADI产品的国产替代型号。多家国产芯片代理商和分销商表示,近期接到的替代需求明显增多。在这一背景下,市场上国产替代的宣传也愈发活跃,有原厂上线了支持 pin-to-pin 替换的在线查询工具,网传国产原厂的FAE工程师连周末都在客户现场加班。
阅读本文,你将了解:
1、加征关税后,替代TI、ADI的国产芯片业务有什么变化?
2、国产替代,目前到什么程度了?
01、关税战背后国产模拟芯片悄悄接单
这次的关税战,属实让模拟芯片这一芯片市场细分品类火了。
“寻找TI车规级国产代替,做国产的有对标产品的请联系”,有销售开始到处帮客户寻找国产替代,他表示,客户担心TI会紧缺,想提前做替代准备。
多位国产芯片分销商表示,加征关税之后,来寻求替代的客户有明显增多。
矽力杰的一位代理商表示,来找国产替代的客户,产品以工业、汽车应用居多,这些客户最后能换上其替代芯片的估计有一半。
主营华冠的芯片贸易商表示,由于他们主打消费类模拟芯片,目前来找替代的也以消费类为主,由于关税问题,进口芯片贵了,客户来找的基本有对应的替代型号,但目前还没有收到反馈。“客户还是比较谨慎的,真正实现替代没那么快,要经历测样、小批量、大批量量产,虽然国产价格很好,客户也担心产品质量和稳定性,估计半年内能替代好就不错了。”
圣邦微的一位代理商表示,他看到,关税之后找来的客户不是因为价格高了,而是做备选。他们主要是替代TI的消费类芯片,但这个领域价格战也很严重,客户在国产品牌中有很多选择。
一位国产模拟芯片代理表示,自己主要做终端客户,加征关税之后,业务没有出现明显增长,反倒是贸易商来问替代的比较多。其客户主要是工业类产品,针对TI和ADI都有替代,从前几年缺芯开始,这些客户的新产品都替换成了国产芯片,能换的基本都换了,很少用回去了。
对于最近传闻的关税豁免,大家一致认为,国产替代不会因此放慢或者受影响,国产替代是大趋势,想要替代的仍会替代,“一旦国产化,很难替换回去”,“客户的国产化意愿很强,目前即使进口更便宜,客户基本不会再用进口了”,还有观点认为“眼下这种环境,客户会选择多做国产备选”,关税更多是进一步的刺激和加速。
不过,国产替代依然有一些现实的问题,虽然来找替代的多了,但完成替代还需要一段时间,有的客户在观望,做备选,需要结合国产芯片的性能和价格做综合考量,同时消费类芯片的“内卷”依然存在。
实际上,模拟芯片的国产替代进程一直在持续推进,这次的关税政策只是进程中的一段插曲。
2018年中美贸易冲突爆发,芯片国产替代的重要性迅速被提上日程,资本纷纷涌入,掀起了国产替代的热潮,国产芯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021年全球芯片短缺,国外芯片在现货市场上炒至高价,甚至加价也买不到,车企陷入“芯片荒”,不少终端转向国产芯片品牌,尝试国产替代。
如今在通用型、技术壁垒较低的模拟芯片领域,国内厂商的国产替代已经基本实现。
一份国内模拟芯片领域的调研纪要(2024年)显示,对比TI和ADI这两家模拟芯片巨头,目前在多数门槛较低的产品方面,国内厂商已能覆盖TI约70%-80%的产品,ADI由于高难度产品较多,国内厂商大约能覆盖其45%的较低门槛产品。
反观全球模拟芯片大厂TI、ADI在中国的营收占比近年来出现下滑。
TI曾在财报中表示,注意到中国涌现出许多实力强大的本土竞争对手,中国客户在积极寻求可靠的产能。
国产替代潮让TI、ADI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在中国市场的竞争策略。2023年传TI跟随中国厂商打价格战,用低价换份额,便是一个典型的信号。
02、模拟芯片国产替代到什么程度了?
2019年-2024年,我国模拟芯片自给率不断提升。根据智研咨询数据,2019年中国大陆模拟芯片自给率仅为9%,2019-2020年有一波明显上升,突破了12%,2024年来到了16%左右。
根据不同应用领域,模拟芯片的替代程度有所不同,目前消费电子领域替代最为成熟,通信次之,工业和汽车替代较为缓慢。
纳芯微近日向港交所递交的上市申请资料显示,由于中国模拟芯片供应链发展相对较晚,市场供应仍然严重依赖国际供应商。2024年模拟芯片国产化率方面,消费电子领域为40%-50%,通信领域为20%-25%,工业领域为10%-15%,汽车领域为5%左右。
总之,国产厂商主要在消费和新能源领域实现了快速扩张,同时正在高精度ADC、车规级隔离芯片等高端模拟芯片产品上试图突破垄断,填补关键空白。
在模拟芯片市场攻城略地,与数字芯片依靠“爆款”型号取胜的打法不同,模拟芯片主打型号覆盖面广,去覆盖同行到不了的地方。
以头部厂商为例,TI目前拥有超过8万款产品,ADI也拥有超过7.5万款,品类庞杂、覆盖面广,是其长期构筑护城河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国内几家头部模拟芯片企业也在加快产品布局,型号数量持续增长,替代进程明显提速。
圣邦微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作为国内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的领先企业,拥有较为全面的模拟和模数混合集成电路产品矩阵,全面覆盖信号链及电源管理两大领域,有 34 大类?5,900余款可供销售产品。相比2021年的近3,800款,三年时间产品数量增长超过55%。
矽力杰2023年年报(2024年年报暂未更新)显示,公司产品品项持续增加,2023年底超过5,500款,主要的市场为中国大陆、台湾以及韩国,并加速扩展美欧及亚洲其他区域客户。2021年矽力杰还只有5000多款。
纳芯微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聚焦传感器、信号链和电源管理三大产品方向,提供丰富的半导体产品及解决方案,并被广泛应用于汽车、泛能源及消费电子领域,目前已能提供3,300余款。
思瑞浦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已经拥有2800余款可供销售产品。相比2021年的1,600多款,产品扩张同样明显。
2025年开年,受益于中国市场尤其是消费电子需求的回暖,国内头部模拟芯片上市企业在一季度业绩多呈回升趋势。然而,净利润较低、应收账款增加等问题依然存在,反映出复苏过程中面临的一些挑战。
圣邦股份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为7.9亿元,同比上升8.3%;归母净利润为5977万元,同比上升9.9%;扣非归母净利润为3396万元,同比下降32.7%。
思瑞浦一季度实现营收约4.22亿元,同比增长110.88%,得益于工业、通信、汽车、消费等市场需求的增长,以及对深圳市创芯微微电子有限公司的合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556.30万元,成功扭亏为盈。
纳芯微一季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7.17亿元,同比上升97.82%;归母净利润-5133.83万元,同比上升65.78%;扣非净利润-6436.13万元,同比上升59.55%。
南芯科技一季度营业总收入6.85亿元,同比上升13.86%,归母净利润6349.26万元,同比下降36.86%。本报告期公司应收账款体量较大,当期应收账款占最新年报归母净利润比达75.42%。
艾为电子一季度营业收入为6.40亿元,同比减少17.5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407.27万元,同比增长78.8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4522.23万元,同比增长89.84%。应收账款为1.11亿元,较上年度末增加50.86%。
国产芯片厂商通过持续提升市场份额,实现收入增长,关税战加剧了国产替代,但也要正视现实中的差距。
虽然中国模拟芯片的自给率提升至约16%,但整体水平仍不算高。TI、ADI等海外巨头在汽车、工业等高端领域凭借几十年如一日的技术积累和产品打磨,仍保持着明显领先优势,特别是在高精度、高可靠性等模拟芯片产品市场,国产厂商与其仍有不小的差距。
03、结语
2024年,中国模拟芯片市场规模已达1953亿元。按照模拟芯片产品收入计算的市场排名来看,前15家企业中,前6位均为海外厂商,TI与ADI合计占据14.6%的市场份额。
相比之下,5家上榜的中国本土厂商市场份额合计不足10%,海外品牌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国产替代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好消息是,长期低迷的模拟芯片市场终于开始显现复苏的迹象。
作为行业风向标的TI和ADI,凭借其在半导体领域最广泛的产品线和庞大的客户群,最新财报释放出积极信号:TI的业绩回升显著,几乎所有渠道和地区的工业市场都在回暖;ADI的订单量持续改善,特别是在工业和汽车领域,推动公司持续复苏的阶段。
这一迹象在国内头部模拟芯片厂商的最新业绩中也有所体现。需求的回升为市场注入新活力,叠加国产替代趋势,对国产芯片厂商来说,无疑是加速瓜分TI、ADI们市场蛋糕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