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小飞物联网智库 原创
在2025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上,苹果首次发布了5G智能手表,包括Apple Watch Series 11和Apple Watch Ultra 3两款产品,这两款产品均采用了5G RedCap技术,作为全球知名品牌,苹果对RedCap的采用,无疑给RedCap的应用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背书,将撬动和刺激其他相关厂商的采用。不过,在笔者看来,RedCap的规模化应用涵盖行业很广,仅仅苹果的采用不足以形成整体的、大范围推进力量,还需要更多行业领域的持续突破,寻找各行业类似“苹果”的角色。
苹果一小步,RedCap一大步
公开信息显示,苹果在秋季发布的Apple Watch Series 11和Apple Watch Ultra 3两款产品作为其首次采用5G技术的智能手表,使用的是联发科的5G RedCap芯片,验证了RedCap在网络质量、功耗等方面适合智能穿戴。当然,RedCap只是苹果本次发布的智能手表众多亮点中的其中一个,不过,从多个角度来看,苹果走出的这一小步,对于RedCap应用发展来说却是一大步。
首先,体现苹果对RedCap应用于穿戴设备的坚决态度
虽然苹果并非全球首家在智能穿戴设备上采用RedCap技术,但却是穿戴设备头部制造商中最积极的厂商。RedCap的应用,高度依赖网络基础设施的商用,从当前全球5G网络部署情况看,RedCap网络基础设施还非常薄弱,在此基础上,苹果能坚定地将RedCap应用于其最新穿戴设备,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其对RedCap前景的看好。
众做周知,RedCap要成功应用,需要5G网络支持独立组网(SA)功能。根据全球移动供应商协会(GSA)发布的最新数据,全球已经投资5G网络的644家运营商中,已有176家运营商开始投资5G SA,占比为27.3%。可以看出,全球大部分运营商还未开始商用5G SA网络,而已经开始投资5G SA网络的运营商中,也有不少只是前期规划、试点,并非真正大规模商用。
5G SA的部署只是第一步,RedCap要进行应用,现有网络还需要升级部署相关功能。GSA数据显示,截止2025年8月,24个国家和地区的34家运营商正在投资RedCap,占比仅为0.5%,其中美国的T-Mobile、中国的主要运营商、科威特的stc和菲律宾的Dito都进行了早期商业化。
部署RedCap的运营商数量非常有限,但苹果智能手表依然采用了该技术,可以看出苹果对RedCap应用于穿戴设备的坚决态度。当然在未部署RedCap功能的地区,智能手表通信可以回落到LTE网络上,不影响手表的使用。
其次,兑现RedCap标准制定时的承诺
在3GPP R17研究方向的讨论中,各厂商代表就提出了RedCap的研究意向。对于应用场景方面的讨论,相关各方一致认为三方面场景适合RedCap的应用,包括工业无线传感器、智慧城市视频监控和可穿戴设备。其中,对于可穿戴设备,3GPP提出了该应用的参考带宽为下行5-50Mbps,上行为2-5Mbps,峰值速率下行最高150Mbps、上行最高50Mbps,设备的电池应能使用数天(最多1-2周)。
作为3GPP标准制定时就提出的重点场景,穿戴设备一直受到业界高度关注。本次苹果新发布的智能手表中采用RedCap,形成典型的示范效应,在很大程度上是对3GPP标准制定时场景规划的最好回应,可以说是兑现了标准时的承诺,对于整个RedCap标准转化和未来演进提供支持。
再次,撬动RedCap消费级应用规模增长
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苹果手表全球出货量为740万台,同比增长28.8%。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同比增长8%,其中苹果智能手表出货量占比将至13%,华为二季度出货量同比增长高达52%,全球市场份额占到了21%,首次超过苹果成为出货量全球第一,小米占比9%,位列第三。
虽然苹果出货量下降了,但其作为头部品牌,在整个智能穿戴市场依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此前苹果很多做法引领智能穿戴行业,其他厂商纷纷跟进。本次苹果手表中采用RedCap,预计会对行业其他厂商产生积极影响,未来各穿戴品牌发布蜂窝功能时,大概率也会考虑采用RedCap。
从公开数据来看,智能手表作为消费物联网产品,已形成规模化出货,全球智能手表年出货量超过1亿台,其中相当部分具备蜂窝物联功能。在大批量出货的推动下,RedCap获得在智能手表场景中规模化场景,进一步降低RedCap芯片、模组成本,并推动RedCap在其他消费级物联网产品的应用。例如,当前多家厂商在推动和探索RedCap应用于轻量级AR、VR设备中。
但是苹果并非RedCap的“救世主”,RedCap规模化应用还需多方努力
虽然苹果手表对RedCap的支持能够撬动消费级产品的应用,但RedCap面向千行百业,各行业的落地应用需要突破大量壁垒,因此,在笔者看来,苹果的支持并不足以带动RedCap整体、大范围应用落地。
消费类产品和行业应用类产品在对新技术的采用方面有很大的差别,消费类产品迭代较快,每一代新的产品需要一些新的亮点来吸引消费者买单,因此会持续将新技术应用于新一代产品中。行业类应用需要可靠低成本的数字化技术赋能,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并不一定采用最新技术。
笔者曾多次撰文指出,RedCap应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G原生应用场景为主;第二阶段,加速应用于中速场景,具备了对4G物联网替代的潜力;第三阶段,相对4G物联网优势明显,加速替代并成为蜂窝连接主角。
目前,RedCap的推进重点应聚焦5G原生应用场景,笔者认为,接下来可以从5G原生的刚需场景和5G专网两方面发力,尤其是5G专网领域可以作为一个发力的重点。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全国范围内已建成5G行业虚拟专网6.4万个,5G专网已融入86个国民经济大类行业,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等核心环节,应用案例累计突破13.8万个。其中,“5G+工业互联网”建设项目已超过2万个,其中生产领域的项目占比超过86%的行业大类。这些专网环境下,核心设备、资产均要通过5G网络连接,客户需要一个安全隔离的专用网络环境,保证数据不出工厂、园区等限定场所,4G设备无法接入。大力发展专网环境下的物联网连接是一项重要任务,其中RedCap就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点。
另外,RedCap与新型产业领域的融合,能够形成多样化示范效应。笔者认为,一方面可以重点关注“5G上车”领域,即在智能网联汽车中采用RedCap。目前智能网联汽车重点采用4G蜂窝网络,在当前国内5G网络实现RedCap功能持续升级背景下,RedCap对于智能网联汽车的支持作用明显,考虑到很多汽车生命周期超过10年的情况,需要面向未来部署蜂窝网络功能,此时RedCap在成本、网络演进等方面具备优势,可以作为“5G上车”的重要选择。另一方面,融入“人工智能+”领域,探索更多AI使用场景,例如,近期英伟达发布专为物理AI及人形机器人设计的新一代计算平台NVIDIA Jetson Thor完成了与Telit Cinterion的5G RedCap模组的验证,RedCap将作为英伟达人形机器人平台机外通信的一种重要方式。
总结来看,苹果的支持对5G RedCap商用扩展带来广阔空间,但RedCap的繁荣不仅仅是消费领域,还需要各行业共同发力,期待业界能够总结过往发展经验,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物联网生态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