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盖世汽车研究院:零碳竞速-汽车产业的“双碳”倒计时

08/21 11:35
871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随着全球超百个国家和地区设定碳中和目标,全球低碳转型已成不可逆转之势。在汽车领域,中美欧等主要汽车市场已率先将碳排放要求纳入法规,欧盟、挪威、英国等超24国更宣布了禁售燃油车时间表,欧盟还推出了动力电池碳足迹规则等配套政策。为此,大众、丰田、吉利、长安、比亚迪宁德时代、德赛西威等国内外代表企业纷纷响应,公布自身碳中和目标。同时,全球碳交易市场日益成熟,碳积分已成为特斯拉等车企重要的新增收入来源。基于此,盖世汽车进行了汽车双碳的产业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碳排放现状

整车碳排放: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涵盖“材料周期”与“燃料周期”两大系统边界。前者包括原材料开采、零部件加工、整车制造至报废回收环节;后者覆盖燃料生产、储运到车辆使用的能源消耗过程。传统燃油车碳排放高度集中于燃料周期(如典型A级车占比超80%),而电动化转型正深刻改变这一结构: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燃料周期碳排放占比显著下降,但动力电池生产环节的碳排放随电池容量增大在材料周期中快速攀升,成为电动时代碳管理的新焦点。

动力电池碳排放:基于欧洲交通与环境(TE)与MINVIRO的研究,LFP、NMC811、LMFP及固态电池(硫化物/氧化物体系)的碳排放范围为58-78kgCO?e/kWh,且随着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单位生产碳排放呈下降趋势。其中,正极材料因质量占比高(约占电池总质量30%左右)成为主要碳排来源,尤其NMC三元材料因含镍钴锰等金属,其采矿和冶炼过程依赖高碳排工艺,导致其单位碳排放明显高于磷酸铁锂材料。

标准现状:我国已构建系统性碳足迹标准体系应对国际挑战。如发布全球首个《中欧汽车碳足迹核算、核查与互认指南》,首创“一算多认”机制,降低车企跨境合规成本,同时针对乘用车推出《道路车辆产品碳足迹等级评价方法》,通过分级引导车企开发低碳车型,培育绿色消费市场。此外,我国还出台《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动力电池(征求意见稿)》,明确“摇篮到坟墓”的动力电池碳排放核算方法,以提前应对欧盟动力电池碳足迹核算等政策。

应对策略

总策略:为实现汽车产业碳中和目标,需聚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以“材料端推动低碳制造与循环利用,燃料端加速清洁动力和能源协同”为主要发展策略,辅以“生态碳汇与CCUS技术抵消残余排放”和“借助碳配额交易、绿证采购及CCER项目布局填补减排缺口”等方式,形成“降碳、补偿/抵消”的全链条解决方案。

绿色采购、零碳工厂、回收利用与可再生材料使用是降低材料周期碳排放的关键方式。以绿色采购为例来看,宝马、奔驰、沃尔沃、极星、通用、福特、吉利等车企均在构建可循环、可再生、可持续的绿色供应链,重点是对钢、铝、塑料等关键原材料提出明确减排目标和采购行动计划,如奔驰和沃尔沃均计划2040年或之前实现全供应链100%脱碳。此外,大众,吉利等企业而且还要求供应商100%使用绿色电力。

开发低碳零碳动力、配套绿色能源,实现协同发展是减少燃料周期碳排放的核心手段。以低碳零碳动力为例来看,虽然全球部分车企放弃全面纯电动化,但电动化的趋势并未改变,加大插混和增程等产品的开发成为产业的新共识。未来,传统动力的小型化、高效化,混动系统高效化、低碳/碳中性燃料发动机和纯电动、氢燃料等多元低碳零碳方案成为车企减少出行阶段碳排放的主要方案。

总之,碳中和是人类应对气候危机的共同使命,更是汽车产业重塑未来的战略高地。汽车作为交通领域减排的重要领域,既不可因考核机制未完善而迟疑观望,亦不能因欧盟法规趋严陷入被动应对。产业参与者须正视其系统性、紧迫性,主动构建全生命周期数据体系,制定科学可执行的绿色战略;同时强化跨领域协同,以技术攻坚突破资源约束,以标准共建引领国际规则。唯有将碳中和转化为创新引擎与责任担当,方能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赢得全球气候治理主动权。

/ 获取完整报告 /报告订购咨询

小盖:gasgoo2019

电话:1891789087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