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A股龙头,拿下ABB全资子公司!

08/06 12:10
1016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2025年8月3日晚间,铭普光磁(002902.SZ)发布公告,公司董事会已审议通过《关于购买深圳ABB电动交通科技有限公司部分股权的议案》,拟以约1.18亿元人民币收购深圳ABB电动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ABB”)60%股权。这一交易标志着中国磁性元器件龙头与全球500强企业ABB集团在新能源领域的深度绑定,更被视为铭普光磁扭转业绩颓势的关键一役。

标的公司画像:背靠ABB集团的充电桩领域“隐形冠军”

深圳ABB电动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绝非普通标的。其前身可追溯至ABB深圳新能源技术中心,现为ABB电气事业部全资子公司,并持有上海ABB联桩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90%股权(剩余10%由上汽集团参股)。公司业务覆盖研发、生产及销售全系列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包括交流/直流充电桩、充电桩管理软件(CPMS)及“充电即服务”(CaaS)解决方案,客户群体涵盖电动汽车制造商、运营商、房地产开发商及全球70余国知名企业。

核心优势解析

技术壁垒

    • :拥有完整的交直流充电技术栈,产品通过欧盟CE、美国UL等国际认证;

客户网络

    • :2024年海外市场贡献近2/3收入,服务对象包括ABB集团内部及特斯拉、大众等国际车企;

资源整合

    :通过控股上海联桩,深度绑定中国本土新能源产业链。

财务透视:2024年亏损超8000万,2025年Q1扭亏为盈

根据公告披露的财务数据,深圳ABB在2024年面临短期阵痛: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64亿元,但净利润亏损8328万元,利润总额亏损8644万元。这一亏损主要源于研发投入加大及海外市场拓展成本上升。然而,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迅速实现扭亏为盈,营收5423万元,净利润1712万元,显示其业务调整能力。

交易前提条件

债务重组

    • :交割前,ABB电动交通需向深圳ABB增资约2.12亿元,结清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全部债务;

资产剥离

    :成立荷兰新公司,转让部分核心客户合作项目,确保标的资产“轻装上阵”。
交易暗藏“对赌”条款:2029年或实现全资控股

值得关注的是,交易双方约定了“双向选择权”条款:锁定期届满后,2029年度内,ABB电动交通有权要求铭普光磁购买剩余40%股权,铭普光磁亦可行使同等权利。这一设计既为ABB集团保留退出通道,也为铭普光磁未来全资控股埋下伏笔。

战略意义

控制权渐进

    • :首期60%股权确保铭普光磁主导经营,剩余股权的灵活安排降低整合风险;

估值对赌

    :若深圳ABB未来业绩达标,全资收购将进一步提升铭普光磁的盈利弹性。

铭普光磁的算盘:借力海外渠道,扭转业绩颓势

对于连续亏损的铭普光磁而言,此次收购堪称“破局之举”。公司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归母净利润及扣非净利润亏损上限分别达8000万元和8500万元,与2024年同期基本持平。而深圳ABB的加入,有望从三方面重塑其增长逻辑:

产业协同效应

      • 铭普光磁核心业务为磁性元器件(变压器电感等),而充电桩单桩需配置多组此类元件,市场规模与充电桩增量直接挂钩;通过整合深圳ABB的海外销售渠道,可加速自身磁性元件的国际化布局。

技术与客户资源导入

      • 深圳ABB的交直流充电技术及软件平台可提升铭普光磁产品竞争力;接入ABB集团全球客户网络,尤其是欧洲、东南亚等核心市场。

本土化运营提升效率

    • 铭普光磁作为大股东,将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拓展本土客户等方式,提升深圳ABB的运营效率。

行业视角:充电桩赛道升温,磁性元件龙头的跨界突围

在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充电桩市场正迎来黄金发展期。中国政策端持续发力,欧盟2030年计划建设300万个公共充电桩,美国《基础设施法案》亦规划50亿美元补贴。深圳ABB作为兼具技术实力与海外渠道的标的,无疑为铭普光磁打开了第二增长曲线。

风险与挑战

整合风险

    • :中外企业文化差异及海外业务合规性需妥善处理;

市场竞争

    • :特斯拉、宁德时代等巨头加速布局充电桩领域,行业洗牌加剧;

财务压力

    :1.18亿元收购款及后续增资可能对铭普光磁现金流形成考验。

未来展望:全资控股或成定局,国际化进程加速

若2029年铭普光磁成功收购剩余40%股权,深圳ABB将成为其全资子公司。届时,公司不仅可完全整合充电桩业务的技术与渠道资源,更有望通过“磁性元件+充电设备”的协同模式,跻身全球新能源产业链核心环节。

结语

这场跨境并购,既是铭普光磁在传统业务增长乏力下的主动求变,也是中国制造企业借力国际资源、布局全球市场的典型案例。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如何将技术协同转化为真实业绩,将成为检验此次战略成败的关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