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智算产业新阶段:从扩生产到促消费

08/06 09:16
1053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ChatGPT破圈到现在,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的智算建设就已经逐渐饱和。短期来看,智算算力的“饱和”是一种结构性矛盾;长期来看,算力饱和则是必然发生的事情。

当算力如“水电煤”一样唾手可得并且海量供应的时候,如何用好算力,让算力产生更多的价值,才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智算产业正在逐步迈向新阶段:智算建设不再是核心竞争力,而业务赋能才是核心竞争力。谁能服务好最终消费算力的企业客户的业务需求,谁就能获得“成功”。


1?背景:智算建设局部饱和,智算中心利润微薄

近期,国家相关部门关于对算力基础建设实施“窗口指导”的通知已下发,旨在从更高层面统筹规划,避免各地盲目重复建设,行业未来发展将更有序有力。此次摸底工作涉及已建、在建和拟建算力中心项目,摸底数据将作为国家算?资源统筹布局的重要依据。

目前,全国各地许多已建成智算中心出现闲置情况,智算建设已经达到局部饱和。为什么不是完全饱和?是因为,一方面AI+目前仍在如火如荼的发展,另一方面广大中小企业仍然没有广泛落地其AI应用。

虽然局部饱和,但智算中心,未来3-5年,仍将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Deepseek等开源大模型的出现,各大AI模型企业纷纷放弃大模型训练,转而在AI落地(推理和API调用)方面,加大资源投入。这进一步减少了智算中心的客户群体(智算批发仅能面向大企业),新兴的AI大模型企业智算算力需求逐渐萎缩,算力需求大客户仅剩下传统的公有云企业,而这类客户屈指可数。

供给分散,而需求集中,导致了智算中心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据行业内部信息,目前智算中心的毛利率不超过10%,并且回款周期高达4-5年。

2?算力,如电力?

很多人经常把算力类比电力,智算中心类比电厂,算力网类比电网。但忽略的是,电本身不产生价值,产生价值的是各类电器设备,如家电、手机、PC以及工厂里的各种工业设备,而电仅是驱动力而已。

同样的,算力是驱动力,实际产生价值的是具体的业务应用。从算力到业务应用,通常分为五层:

第一层,裸算力。即物理的服务器和网络。

第二层,算力服务。即IaaS和CaaS,把裸设备封装成更加弹性方便的算力服务。

第三层,模型和数据服务。算力是底座,智算时代,大家更关心的是模型(MaaS)和数据(DaaS)的相关服务。

第四层,赋能业务落地的解决方案。智算云提供的是一项项的各类服务,但要具体的业务落地,通常需要很多算力服务的组合,以及可能涉及的一些架构和功能调整。如,针对高阶自动驾驶场景的底层云边端网络的高性能打通等。

第五层,业务应用。具体产生业务价值的、软硬件堆栈最上层的、跟具体使用者紧密相关的功能和交互。

3?智算新阶段:赋能算力消费

在中国强大的基建能力下,算力建设相对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算力如何服务好模型和数据,模型和数据如何赋能企业业务需求,以及企业业务如何价值落地,才是更难的事情。但这些也是必须直面且必须深耕细作的事情。

智算产业链主要涉及三个环节(贯穿智算算力的生产到消费):

算力的建设。主要是智算中心环节承载,智算中心需要关注机房建设、绿电、能耗、机柜、设备、网络建设等环节。

算力的消费。最终发生在使用算力的企业。企业,使用算力,运行自身的业务应用。

智算云。中间的平台(中间环节有多种不同的称谓,常见称谓有智算云、算力网、模算云等)。从底层的硬件到上层的应用,计算软硬件堆栈本就复杂;再叠加超大规模、多租户共存、云边端架构等因素,整个宏观算力系统,其复杂度更是超乎想象。中间的智算云环节,核心作用为赋能算力消费,其具体工作包括:

算力资源的聚合和调度。作为平台,整合算力是最基础的能力。

算力价值的增值。智算云,不是简单的算力转售,而是算力的深加工,是把算力加工成更高层级、更高价值的算力服务的过程。

从算力到模型和数据。资源属性已经发生转变,不再是算力,而是模型和数据。

消费的赋能。以终为始,以消费驱动供给,智算云平台的核心价值在于消费赋能,而不在于算力聚合。

自身规模化建设。智算云平台的技术纷繁复杂,需要巨量的研发投入,需要一定的规模流量来摊销研发成本。同时,作为平台,需要整合上下游资源,也需要一定的规模做支撑。没有规模的平台,没有意义。

4?技术角度:加强算力消费赋能

大算力消费的核心是:服务好客户需求;以及帮助客户做好“脏活、累活”,让客户业务能够快速落地;以及能够提供弹性的算力服务,来支持客户业务的快速增长。

这里我们给出三个典型的能够扩大算力需求的方法。

4.1?从租赁模式到智算云服务模式

IaaS和CaaS等相关的计算资源类服务,能够更弹性的服务客户,可以降低算力的使用门槛。更方便广大的中小企业使用。依据“长尾”理论,通过智算云服务,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

同时,提供了更多的PaaS级、MaaS级等多层次的算力服务,进一步提高算力的易用性,使得企业客户可以聚焦业务本身,不需要重复造轮子,快速业务落地。从而产生更多的需求。

依据“杰文斯悖论”(Jevons Paradox),技术进步或效率提升导致资源使用成本下降后,反而可能刺激需求,使得该资源的更大规模的消耗。通过资源池化和分时分空间的共享,以及其他各类成本优化手段,可以极限的降低算力的成本。从而进一步扩大算力的消纳。

4.2?打通“智算中心-智算云-企业”的算力流和服务流

如何管理和运营智算中心的算力?

如何为智算云提供完善的专业的IaaS、MaaS以及场景解决方案?

如何为企业提供专业的算力统筹管理和使用平台?

如何更好的实现智算中心到智算云的算力流转?

以及如何实现算力服务更好的赋能企业需求和场景?

需要为算力三方提供统一协调的底层技术服务支撑,才能确保三方的算力和服务稳定高效的流转。

4.3?AI+场景赋能

传统的业务场景赋能(云解决方案),面向很多技术领域以及很多热点行业。AI时代,则主要分为两类:

(虚拟)智能体。目前,行业主流观点认为,一切皆Agent。因此,需要针对Agent相关的业务框架、交互协议,来进行底层的软硬件调优。使得Agent开发者能够快速实现自身的业务创意,并能够在大规模化的时候,在性能和成本竞争方面获得底层智算云的加持。

(虚拟和现实的交互)具身智能,智能+物理世界交互。站在算力和软硬件的视角,具身智能可以理解成终端的智能+I/O(输入为传感器,输出为执行器),以及云和边的更大规模更低成本算力的协同。这里需要做很多的底层工作,如云端、边缘端的计算类服务,云边端的内外网高性能网络优化,以及跨云边端的任务智能调度,等等。

5?市场角度:构建更多的算力消纳渠道

要想实现更多的算力消纳,不仅仅需要在技术层面做工作,还需要在商业层面做工作。单个云,所能触达的客户群体和算力需求有限;如果能够有更多的销售渠道,以及给销售渠道更多的利润(通过技术赋能降低营销成本,而不是挤占其他环节利润),那么,人多力量大,就必然能获得更多的算力消纳。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算力消纳渠道分为两种模式:

云ISV模式:云计算巨头提供云服务,赋能千行百业;作为销售渠道,数以千计的ISV协助智算云,完成“最后一公里”,实现更多的算力消纳。

专业云模式:随着行业分工,智算中心成为一种主流的业态;专业的算力提供商和专业的技术提供商,使得构建智算云的门槛不断的降低;随着AI的兴起,软硬件堆栈越来越复杂,“最后一公里”变成“最后十公里”;专业智算云,聚焦特定的1-2个行业,提供相比综合云更完善更有力的业务赋能;未来,每个行业通常会存在3-5家知名的专业智算云公司。

以终为始,以需求驱动供给。智算云是智算中心的销售渠道,云经销商是智算云的销售渠道,为了更充分的覆盖和赋能算力客户需求,需要构建尽可能多的销售渠道。这里我们给出一个从智算中心开始的算力链式反应图。

 

公告

    作者微信Chaobowx,欢迎私信交流。寻找创业同路人。欢迎加入软硬件融合技术社区,也欢迎加入智算VIP行业交流群。《智算产业转型:从扩生产到促消费》视频回放:

相关推荐

登录即可解锁
  • 海量技术文章
  • 设计资源下载
  • 产业链客户资源
  • 写文章/发需求
立即登录

公众号:软硬件融合;CPU灵活性好但性能较差,ASIC性能极致但灵活性差,鱼和熊掌如何兼得,同时兼顾性能和灵活性,我给出的方案是“软硬件融合”。软硬件融合不是说要软硬件紧耦合,相反,是要权衡在不同层次和粒度解耦之后,再更加充分的协同。